1951年,一志愿军往阵地送弹药,可当他到达后,却发现干部全牺牲,而战士更是乱成一团,谁曾想,在这危急时刻,他却做出一惊人举动,而且还立了大功。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那年朝鲜战场上正打着第四次战役,王德明所在的部队在汉滩江南岸执行阻击任务。他原本是运输队的一名担架员,主要负责往前线送弹药、往后送伤员。 别看他是后勤人员,可经历过解放战争,还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上海战役,是个实实在在的老兵,只因身体有多处旧伤和神经性偏头痛,上级才安排他做担架工作。 那天清晨特别冷,阵地上刚挨了敌人一整夜的轰炸。王德明顶着严寒蹚过汉滩江,把两箱手榴弹背到了高地。 等他走进战壕,才发现情况不对。地上牺牲的战友横七竖八,活着的十几个战士蜷缩在角落,眼里全是茫然和慌乱。 他拉住一个战士问排长在哪,对方慌张地说:“排长伤太重被抬下去了,队里已经没排以上的干部了。” 指挥系统彻底瘫痪,敌人却已经在山下整队,眼看就要攻上来。没人站出来说话,这群大多是刚上战场的新兵,没人指挥就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打。 王德明一看这情形,没多想就站了出来,他大声喊:“大家不要乱,听我说,我是老兵,现在都听我指挥战斗!” 没想到这句话真稳住了场面,战士们纷纷看向他,仿佛在绝境中抓到一根救命稻草。王德明迅速清点了所剩的武器:只有三把能用的步枪、十七发子弹和五颗手榴弹。同时做好了人员分配。 刚布置好,敌人的第一次冲锋就开始了。王德明沉着应对,等到敌军进入三十米范围内才下令开火,手榴弹和步枪组成的交叉火力瞬间打退了攻势。 战士们一看敌人退了,信心顿时回来了些,趁间隙赶紧跳出战壕,从战场和敌军尸体上搜集弹药,又找回来两箱子弹和一把机枪。 敌人第二次进攻更猛烈了,还用上了火炮掩护。王德明察觉到对方主攻方向在中路,立刻调整部署,把火力集中到中间,同时派出小组绕后袭扰。 这一招又见效了,敌军被迫再次后退,但阵地上的弹药也快消耗完了。 随后敌人发动了第三波进攻,这次他们出动更多兵力,火力全开。王德明和战士们子弹打光了,手榴弹也所剩无几。 他二话不说装上刺刀,对大家喊道:“兄弟们,子弹打完上刺刀!”第一个跃出战壕冲向敌群。战士们被他的勇气带动,也纷纷跟上与敌军展开白刃战。 白刃战中,王德明冲在最前面,专门迎战敌军的指挥官。棉衣被血浸透了,他也分不清是自己的还是敌人的。 就在他们快撑不住的关键时刻,增援部队的冲锋号终于响了,美军一听这号声,吓得赶紧撤退,阵地守住了。 事后统计,这场战斗他们击退了美军一个加强连的三次冲锋,歼敌数十人。王德明个人就击毙了30余名敌人。他因此被记特等功,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 王德明当初主动请缨上战场,就算身体不好也要为国家尽一份力。战争结束后,他选择回乡务农,从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这位老英雄于2002年去世,可他临危不乱、挺身而出的故事,至今仍在流传。 什么是英雄?不就是普通人能在关键时刻站出来吗?王德明原本只是个担架员,没受过正规指挥训练,但他靠战场经验和过人胆识,在绝境中创造出军事奇迹。 他证明了勇气和智慧往往比装备更重要,那时候志愿军条件艰苦,装备落后,却总能用“钢少气多”的精神战胜强敌。 这样的英雄故事,其实也是整个抗美援朝战争的缩影。当年无数志愿军将士靠着爱国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以劣势装备对抗强大敌人,守护了新生共和国的安全与尊严。 他们中涌现出三十多万名英雄功臣和近六千个功臣集体,我们都该铭记他们的牺牲与奉献。 信息来源: 大众日报——致敬最可爱的人⑨|王德明:抬担架的“指挥官”
志愿军四任司令员,对整体战局影响最大的,是哪两位?“1951年4月13日,飞机
【3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