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国号大顺。二月初二,他亲率大军东渡黄河,一路如入无人

另子维好故事 2025-09-12 03:17:51

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国号大顺。二月初二,他亲率大军东渡黄河,一路如入无人之境。山西汾阳、阳城、太原相继陷落,守将或降或死。最惨烈的是宁武关之战,守将周遇吉率部死战,全身中箭如刺猬,夫人刘氏率妇女登屋射箭,最终阖家殉国。李自成下令屠城,宁武关沦为人间炼狱。   消息传到北京,崇祯在文华殿召集群臣,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周遇吉忠勇可嘉,可谁能为朕再守一城?"殿内鸦雀无声,只有香炉里的青烟在凝滞的空气中盘旋。此时的明朝,早已不是万历年间的模样,国库空虚到连军饷都发不出,边关精锐在松锦大战中损失殆尽,剩下的士兵多是临时征召的农夫,连像样的盔甲都凑不齐。   三月初,李自成兵临大同,守将姜瓖开城投降。这位崇祯曾亲自嘉奖的将领,转身就成了大顺军的向导。消息传来,崇祯第一次在朝堂上失态,他把御案上的奏折扫落在地,嘶吼着:"朕待你们不薄,为何一个个都要反朕?"大臣们纷纷跪倒,却没人敢抬头看他通红的眼睛。 其实,早在正月,大臣李明睿就曾秘密上奏,劝崇祯迁都南京。"南京有完整的六部衙门,江南财赋充足,可暂避锋芒,徐图恢复。"崇祯当时心动了,他何尝不想离开这座四面楚歌的孤城?但他终究没能迈出这一步。   三月初的朝会上,崇祯试探着提起迁都的事,话音刚落,御史光时亨就跳出来厉声反对:"陛下肩负宗社重任,岂能临阵退缩?臣请斩李明睿以安人心!"其他大臣纷纷附和,一个个义正辞严,仿佛只要口号喊得够响,就能挡住大顺军的铁骑。   崇祯看着这群慷慨激昂的臣子,忽然想起不久前的捐饷令。他号召京中勋贵捐款充作军饷,国丈周奎只肯出三千两,内阁首辅魏藻德一毛不拔。可就是这些人,此刻却在朝堂上大谈忠义。他忽然觉得可笑,又觉得悲凉,自己这个皇帝,竟连让臣子掏点钱、走条路都做不到。 后来有人说,崇祯要是强硬迁都,大明或许还有救。南京作为陪都,有现成的宫殿和官署,江南的税赋足以支撑一个朝廷。弘光政权后来能在南京立足,也证明了这条路的可行性。可崇祯终究被"天子守国门"的祖训捆住了手脚,更被群臣的虚情假意挡在了南下的路上。   三月十七日,大顺军开始攻城。崇祯在宫中徘徊,一夜未眠。他想起自己登基十七年来的日子:刚上台就扳倒魏忠贤,以为能重振朝纲;可紧接着就是陕北的旱灾,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关外的清军虎视眈眈,年年叩关;他换了五十多位内阁大臣,杀了七个总督、十一个巡抚,却始终挡不住王朝坠落的势头。   十八日凌晨,他在乾清宫写下第六道罪己诏。"朕自登基以来,德薄才疏,致贼寇四起,百姓涂炭。诸臣误朕,朕误天下......"写到这里,笔尖滴下的墨汁晕染开来,像一滴无法挽回的血。这道罪己诏,与其说是向天下谢罪,不如说是他对自己十七年帝王生涯的告别。 当天下午,彰义门被守军打开,大顺军涌入外城。崇祯召集后宫嫔妃,拔剑杀死袁贵妃、周皇后,又砍伤长平公主,嘴里念叨着:"汝何故生在帝王家?"他提着滴血的剑,踉踉跄跄地走出宫城,身后只有太监王承恩紧紧跟随。   三月十九日黎明,天色灰蒙蒙的。崇祯登上紫禁城北面的煤山,找了一棵歪脖子槐树。山脚下,大顺军的欢呼声隐约传来,那声音像针一样扎进他的耳朵。他脱下龙袍,在衣襟上写下最后的遗言:"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王承恩哭着跪下,磕了三个响头,然后吊死在旁边的树枝上。崇祯看着东方泛起的鱼肚白,想起十七岁那年刚登基时的雄心壮志,想起周遇吉战死前的眼神,想起那些在朝堂上高喊忠义的大臣,如今,他们大概已经在迎接新主子了吧。   他最后望了一眼笼罩在晨雾中的紫禁城,然后把绳索套上了脖子。   三天后,大顺军在煤山发现了崇祯的尸体。他穿着打补丁的内衣,头发遮住脸,像一个普通的老者。李自成下令将他与周皇后合葬在田贵妃的墓中,这座后来被称为"思陵"的陵墓,成了明十三陵中最简陋的一座。   那些曾反对迁都、拒绝捐饷的大臣,大多投靠了大顺。魏藻德被大顺军拷打致死,周奎家被抄出百万两白银。他们或许忘了,崇祯在最后时刻,还想着"勿伤百姓一人"。   三百多年后,煤山改叫景山,歪脖子槐树早已不在,只留下一块石碑。每当游人走过,很少有人会想起那个在黎明时分独自赴死的皇帝。

0 阅读:56
另子维好故事

另子维好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