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志愿军师长王扶之负伤回国,偶遇一赶车老丈,于是便乘车回家,两人相谈甚

良奥谈娱乐圈 2025-09-11 19:38:21

1953年,志愿军师长王扶之负伤回国,偶遇一赶车老丈,于是便乘车回家,两人相谈甚欢,可谁料分别之前,老农询问道:“我儿王硕,12岁就参了军,你能帮我打听一下吗?”王扶之听完浑身一颤,喊道:“爹,我就是王硕呀!” 牛车停了,黄土坡上静得只剩风声。老汉愣了半天,突然老泪纵横,粗糙的手摸上儿子脸上的弹疤:“硕儿?真是我的硕儿?”这一刻,相隔18年的父子,在命运的牛车上重逢了。 王扶之原名王硕,1923年生在陕西子洲县一个赤贫农家。5岁丧母,父亲王德富给人扛活、放羊,勉强把他拉扯大。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但父亲还是咬牙送他读了3个月私塾,这成了他最初的文化启蒙。 1935年,刘志丹的红军路过村子。12岁的王硕看见军队帮百姓挑水扫地、不拿一针一线,心一横要参军。 招兵的问他年纪,机灵的孩子反问:“您看俺多大?”对方打量他因常年干活结实的个子:“有十六七了吧?”王硕顺杆爬:“对!十七了!” 他扔下放羊鞭,扛起梭镖就进了“少共营”,一支全是娃娃兵的队伍。临走那天,父亲塞给他两个冻得硬邦邦的土豆,一句话没多说。 参军后,文书登记名册时说起“国人扶之”的话,他当场改名“王扶之”。从此,放牛娃王硕消失了,战士王扶之活了下来。 他很快显露出狠劲,第一场战斗在劳山,他举着梭镖冲上高地,竟缴获一支汉阳造步枪。 1936年学测绘,后来给高度近视的师长黄克诚当“人肉导航”,骑自行车载着首长穿梭火线;解放战争打四平,他大腿被子弹打穿,硬躺在冰面上指挥到底…… 最险的一回在朝鲜,任志愿军115师代师长的他正在坑道内开会,美军重磅炸弹轰塌山洞。7人被埋,4人当场牺牲。王扶之醒来时,腿被巨石压住,黑暗中只剩两名战友的呻吟。 洞外,彭德怀下令:“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救援队挖了一天一夜,几乎绝望时,工兵连长突然大喊:“有苍蝇从石缝飞出!底下有空气,人肯定活着!” 38小时后,三人获救。 1953年停战后,王扶之终于有机会回国寻亲。他谢绝专车接送,一路火车转汽车,再徒步走向老家子洲县。 腿伤让他步履蹒跚,恰遇一位赶牛车的老汉。车上闲聊时,老人说起儿子“12岁当红军,叫王硕”,叹道:“要是活着,该和你差不多大了……” 18年战火洗礼,他从少年变成将军;父亲日日赶车寻人,从壮年熬成白发老翁。岁月改了容颜,乡音未改,血脉难断。 相认后,王扶之跪在黄土里磕头,父亲颤抖着抚摸他脸上的弹痕。到家时,姐姐闻讯冲来,一边捶他一边哭:“这么多年,咋连封信都没有!” 王扶之把父亲接到身边尽孝,老爷子起初用不惯他带的美军睡袋,嘟囔“不如咱家羊皮袄暖和”,却对罐头啧啧称奇:“比你当年带的冻土豆强多喽!” 这位战场上铁血悍将,在家修房挖渠、下地干活,毫无架子。乡亲们赞他:“当了大官,没忘本!” 他后来官至总参作战部部长、山西军区司令员,1964年授少将军衔。 但他最珍视的荣誉,是政府颁给父亲的那块“军属光荣”牌。他说:“没有千千万万像我爹这样的老百姓,哪来的革命胜利?” 王扶之晚年常坐在院子里,望着一对苍蝇出神。他会想起朝鲜那座黑暗的坑道,想起陕北那辆吱呀的牛车。 一场重逢,照见了一个时代的牺牲与坚韧。多少母亲望眼欲穿,多少父亲赶车寻人?他们默默扛起家国之重,用最朴素的等待,托起了共和国的黎明。 信息来源: 解放军报——开国少将王扶之与“平型关大战突击连”官兵深情追忆抗战往事

0 阅读:60

猜你喜欢

良奥谈娱乐圈

良奥谈娱乐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