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授衔时,毛主席对陈赓说:“怎么样,跟我干比跟蒋介石干有出息吧,蒋介石可给不了你大将军!”没想到陈赓却笑着说:“我这个大将军可不是你给的,是李聚奎给的!”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5年,新中国第一次举行授衔仪式,那是一个极其庄重的时刻,人民军队第一次以制度化的军衔来确认将士们多年的功勋,授衔大会结束后,毛泽东与几位开国将领闲谈。 他笑着望向陈赓,说了一句带着调侃意味的话:跟着共产党干,总比跟着蒋介石强吧,蒋介石哪里会给你大将军衔。 按理说这是句轻松的玩笑,谁知陈赓却笑着回应,说自己这身大将军衔并非毛主席所赐,而是李聚奎成全的,这一句出人意料的话语,瞬间让在场的人都愣了神,而后回味之中更多的是理解与感慨。 这背后的缘由并不复杂,却折射出老一辈革命者的性格与品格,陈赓素来以幽默著称,部队中无论是紧张的作战还是枯燥的生活,他总能用几句俏皮话让气氛轻松下来。 一次闲谈时,他半开玩笑地对李聚奎说,自己在红军时期多数时间在白区工作,资历可能不足,若是能有人证明自己当过主力师师长,那或许能稳妥一些。 他本意不过是随口一说,带点打趣的意味,可李聚奎是个极为实在的人,一直以认真著称,他竟将这句话当成了真实的请求。 没多久,当组织上调查相关情况时,李聚奎一本正经地证明,说陈赓确实接替过自己担任师长,正是这样一句看似随意的证明,消除了疑虑,也让陈赓顺利获得大将军衔。 如果不了解两人的性格,这个故事或许显得滑稽,陈赓是那种常常把战场上的紧张与生活的沉闷化解为笑声的人,他的幽默从来不伤人,却能给人带来温暖,李聚奎则截然不同,他待人处事从不含糊,讲究实事求是。 哪怕在最危险的战斗中,他也从未冤枉过任何同志,甚至在部队被打散时,宁愿一路沿街讨饭也要找到组织归队,敌人用金钱利诱,他也不为所动,这种截然不同的性格在二人身上交汇,就有了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插曲。 授衔故事并非李聚奎一生的全部,早在二十年代中期,他便投身革命,经历了北伐、平江起义,随后在红军中历任职务,从最基层的干部逐渐成长起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在八路军129师386旅担任参谋长,跟随陈赓转战晋冀豫地区。 马山村一战,他率部正面钳制日军,为主力侧击创造机会,不仅打乱了日军进攻计划,还解救了被困部队。 在解放战争中,他又随第四野战军南征北战,新中国成立后,他没有因战功而求安逸,而是服从组织需要,担任石油工业部首任部长,投身到几乎从零起步的石油事业中。 克拉玛依油田的开发,便凝聚着他的心血与担当,他能够从前线指挥员转身成为建设者,这种“不挑活、不怕难”的态度,正是那个年代老一辈革命者的共同特质。 与李聚奎的低调相比,陈赓的人格魅力则更多体现在他的潇洒与风趣,他从不讳言自己爱开玩笑,甚至在军中,他也常用诙谐化解尴尬和压力。 他的战友们在艰苦岁月里,常因他的几句妙语而重拾勇气,他与李聚奎的关系,正如一刚一柔的映照,一个实在到近乎古板,一个幽默到总爱调侃,但彼此间却有着极深的信任,正因为这种互补,两人的战友情才显得格外真挚。 这则故事流传多年,常被人们提及,笑声背后,却折射出那个时代最珍贵的精神品质:不计较个人得失,信任同志,忠诚事业,李聚奎的“认真”与陈赓的“幽默”,在1955年的那个授衔时刻交织在一起,既让人忍俊不禁,又让人肃然起敬。 毛主席的调侃与陈赓的回应,本是一段轻松的闲谈,却在历史中留下了深远的余韵,它提醒后人,荣誉并不单单来自于头衔,更来自于彼此的信任与无私的付出,那些为革命奔走一生的将军们,用行动和性格,书写了人民军队最厚重的底色。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授衔时陈赓为何不买毛主席的账,非要说“我的大将军不是你给的,是李聚奎给我的”?——文汇网
特批享元帅待遇的开国将军,同时拥2位合法妻子,资历比朱德还老1955年9月27
【6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