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门口的把关校长:花钱买的不准带进教室 9月10日清晨,湖北襄阳施营小学校门口出现了一幕特殊场景:校长早早站在入口处,目光专注地留意着每一位入校学生的书包和手中物品。 凡是提着礼盒、捧着鲜花的孩子,都会被他温柔拦下。“这份心意老师心领了,但最好的礼物不是这些。”校长轻声解释,同时告诉孩子们,放学后可以将物品带回,老师对所有学生的爱不会因为有没有礼物而有丝毫差别。 这一幕被路过的家长拍下发到网上,很快引发热议,视频播放量迅速突破120万。 在不少人眼中,教师节送点小礼物是对老师的感谢,可这位校长的做法却跳出了常规。 他并非不理解家长和学生的心意,而是看透了礼物背后可能隐藏的问题——一旦礼物成为师生互动的“纽带”,很容易让纯粹的教育关系变味。有家长坦言,原本不想送礼物,却担心别的孩子都送,自家孩子会被老师忽视。 校长在校门口“把关”,恰恰打破了这种隐形的攀比链条,给所有家长和学生吃了一颗“定心丸”。 “教育不是交易,感恩不该物化。”这句话放在此时再合适不过。过去,有些地方的教师节逐渐偏离了本意,从简单的一句问候,变成了比拼礼物价值的“战场”。 有的孩子凑钱买昂贵的钢笔,有的家长精心准备购物卡,这些行为不仅加重了家庭负担,更在孩子心中埋下“送礼才能被重视”的错误种子。而这位校长的举动,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们:老师更在意的是课堂上专注的眼神、作业本上认真的字迹,以及毕业后记得常回校看看的那份真心。 当然,也有人质疑校长的做法是否过于“一刀切”,比如孩子亲手制作的贺卡、绘画,难道也要被拦下?从视频细节来看,校长拦截的多是明显商品化的礼物,对于手工制品,他会笑着收下并转交给老师。 这种灵活的处理方式,既守住了“拒绝物质化感恩”的底线,又保护了孩子纯粹的手工创作热情。毕竟,手工礼物承载的是孩子的心意,与花钱购买的商品有着本质区别,这一点的区分,恰恰体现了校长的教育智慧。 这位校长的做法,或许能给更多学校带来思考。教师节的意义,从来不是用礼物衡量感恩的深浅,而是让学生懂得尊重教师的付出,让教师感受到职业的尊严。当校门口不再有提着礼物的孩子,当课堂上只剩下纯粹的知识传递,这样的教育环境,才是对教师最好的“礼物”。 在你看来,教师节最该送给老师的是什么?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
新学期开始,武汉东湖某小学五年级,全班53名学生,却只有6人到校上课。其余学生拒
【202评论】【5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