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9月10日晚发出“制裁‘汉奸’石平的信号”一文写道:“中国制裁日本参议员石平,冻结他在中国境内各类财产,也禁止中国境内组织、个人与他交易、合作,禁止他本人和直系亲属入境。 一个日本参议员,被中国官方点名“汉奸”,还冻结财产、禁止交易、限制入境。 这不是外交场上的常规交锋,而是一次有情绪、有立场、有力度的正面反击。 9月10日晚,《新加坡联合早报》的一则报道,把这个消息推上了国际舆论的风口浪尖:石平,这位曾是中国培养的知识分子,如今却成了被中国官方贴上“叛徒”标签的人物。 这不是简单的制裁,而是中国首次对一位日本国会议员开刀,手法直接、语气罕见,背后的信号很清晰:中国的红线,不是谁都可以踩。 从“四川大学高材生”到“反华议员”:石平是谁? 石平,原名石平太郎,出生在中国四川,毕业于四川大学哲学系。 按道理说,他该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培养出的第一代“有海外视野”的知识分子之一,可谁也没想到,这个人最后却走上了完全相反的道路。 他在90年代初赴日留学,之后加入日本国籍,成为日本政坛上的一份子。 如今,已经是日本维新会的参议员,作为政客,他的标签并不复杂,极右、反共、亲美、反华。 更关键的是,他说话从不拐弯抹角,经常在公开场合攻击中国政府,甚至不惜歪曲中国历史、抹黑中国发展、污名中国人民。 他写的书有多极端?《我为何抛弃中国》《中国大屠杀》这类标题,光是封面就足够引战。 不仅如此,他还频繁在日本媒体上鼓动对中国的“防范心理”,把中国描述成“随时可能发动侵略”的国家。 这种言论,在中国人看来,不止是政治立场问题,更是一种“吃着中国的饭,砸中国的锅”的背叛。 有人可能会说,政治立场不同也算“叛徒”?但问题在于,石平不仅仅是“立场不同”,而是长期、系统、持续地站在中国的对立面,且以此谋取个人政治红利。 这也正是中国这次制裁他,不再用“温和措辞”,而是直接使用“汉奸”两个字的根本原因。 这次对石平的制裁,不是象征性的“道德谴责”,而是实打实的法律行动。中国外交部一纸公告,直接列出了三项“组合拳”。 第一,冻结其在中国境内的所有财产,不管是房产、银行存款,还是股票、股权,只要和他有关联,全都暂停使用。 这不仅是针对他本人,也是在告诉所有人,中国不欢迎“吃里扒外”的人染指中国市场。 第二,禁止中国境内的组织和个人与其交易合作。 这招更狠,等于把他从中国的经济系统里彻底剔除,谁要是还和他做买卖,可能也得一起“喝茶”, 第三,禁止他本人及直系亲属入境中国。 这意味着,不管他以后有没有“悔意”,想回家看看老地方、扫个墓、见个亲戚,门都没有。 这一套操作,直接把石平跟中国的一切联系都切断了,有人说,这是不是太强硬?其实,中国早在2021年就出台了《反外国制裁法》,这次就是用法律手段正当反制。 也就是说,这不是“情绪化处理”,而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而且,这种制裁方式并不新鲜,过去,中国也曾对美国前众议长佩洛西、前国务卿蓬佩奥等“老熟人”实施类似措施。 但这次不一样的是,官方措辞格外刺耳,说明中国不只是想“反制反华言行”,更是要“惩戒背叛”。 有人可能觉得,制裁一个议员能有多大意义?但在中国看来,这不是制裁一个人,而是在向一类人喊话。 尤其是那些曾受中国培养、却反过来利用身份攻击中国的“熟脸”。 对内,这是一次“政治整风”,也是一次“情绪共振”。 “汉奸”这个词,在中国社会的文化语境里,是高度贬义的道德标签,中国官方这次罕见使用这个词,显然是有意为之。 目的是让公众清晰地看到,哪种行为是不可原谅的,哪种立场是不可容忍的。 对外,这是一次“定调定性”,中国不止是对石平有意见,而是在告诉所有与中国打交道的外国政客、智库学者:你可以不喜欢中国,但不能打着“中国背景”的旗号来反华。 尤其是那些有华裔身份或中国经历的人,如果你选择站在对立面,那就要准备好付出代价。 对于国际社会而言,这也是一次“规则信号”,中国正在用自己的法律体系,构建一套“可反制、能震慑”的制度框架。 换句话说,你制裁我,我也可以依法回击,你伤害我的核心利益,我就让你在中国寸步难行。 虽然西方主流媒体对这件事的报道还算克制,但业内已经开始关注:这会不会成为一个“新范式”?也就是说,当一个国家把“背叛者”与“敌对势力”放在同一条线处理时,国际政治的游戏规则,会不会因此改变? 比如,《金融时报》的评论就指出,中国此举可能会让一些在国际舞台上“骑墙”的人士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言论分寸。 尤其是那些在华有利益、有家人、有背景的外国政客、学者和媒体人。
石平最害怕的事情还是来了,不是中国拉黑,也不是账户冻结,而是日本这边
【343评论】【14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