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欧洲老人基本上没有什么卧病在床的?在德国的中国人说,欧洲老人等到年龄大后,插着管子躺在病床上度日的人少之又少,与其将时间浪费在这里,他们更愿意用仅剩的时间去享受剩下的时光,死的时候没有一丝犹豫! 陈先生说,在欧洲,尤其是德国、荷兰一带,老人到了生命的最后阶段,往往选择以更轻松、坦然的方式告别。 他们不会一味依赖仪器维持,而是宁可走出病房,去晒太阳、喝咖啡、旅游,甚至和朋友开一场小小的告别聚会。 在欧洲,尊重个人意愿几乎成了社会共识。记者了解到,许多老人从中年就开始立下“预嘱”(类似于生前遗愿),写明一旦病重,不希望再接受过度治疗。 “不插管、不上呼吸机、不强制进食”,是多数老人的选择。 陈先生提到,他认识的一位德国老太太确诊癌症晚期后,果断放弃化疗。“她说,剩下的时间不要被医院折磨,要去看看没去过的地方。” 于是,这位老太太拿着积蓄去了意大利,白天晒太阳,晚上喝红酒。几个月后,她在家中安然离世。家人虽然不舍,但表示理解,因为这是老人自己选择的尊严。 在德国,安宁疗护和姑息治疗已十分普及。医生不会一味追求延长生命,而是帮助病人减轻痛苦,让他们有尊严地离开。 养老机构里,老人们还能在花园散步、与朋友聊天。哪怕只剩下几个星期,他们依然能自由呼吸新鲜空气,而不是被困在冰冷的病房。 相比之下,在中国,不少子女出于孝心,总希望“哪怕多活一天”。即便老人已经失去意识,也会选择上呼吸机、插胃管,延长生命。 家属认为这是尽孝,而欧洲家庭更倾向于遵从老人的生前意愿。 “欧洲社会更注重个体选择,他们觉得,尊重老人最后的决定,比一味延命更重要。”陈先生感叹。 值得注意的是,欧洲完善的社会保障也为老人提供了底气。退休金、医疗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险,使他们在年老时仍能保持独立生活,不会因为拖累家人而犹豫。老人们有自由选择的空间,能把最后的时间留给喜欢的生活。 欧洲社会对死亡的态度相对坦然。许多老人不忌讳谈论死亡,甚至会提前安排告别聚会。 在那样的场合,亲友们一起唱歌、聊天、喝酒,老人则静静等待生命的终点。对他们来说,这不是悲伤,而是人生自然的一部分。 陈先生直言:“在国内,很多老人被动地躺在病床上,插着管子,不能说话,也不能自己决定。医生和家属竭尽全力维持那口气,可老人自己愿不愿意呢?没人问过。” 随着观念的变化,国内不少年轻人开始思考:是否应该像欧洲一样,在健康时就立下预嘱,提前沟通,让父母或自己在最后阶段能拥有选择权? 事实上,国内部分城市已经开始探索安宁疗护。专家认为,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这一话题势必会被更多人关注。
前几天胡塞武装又整了个大活儿,他们潜入海底,直接把通往欧洲的海底光缆“咔嚓”一下
【13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