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2月17日,苏州,戴笠戴雨农在召开的军警大会上讲话。此刻的戴笠真的是威

孙玉俊说 2025-09-11 00:45:30

1946年2月17日,苏州,戴笠戴雨农在召开的军警大会上讲话。此刻的戴笠真的是威风八面啊!可谁能料到一个月后,这位“特工王”就去见了“阎王”! 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面临接收日伪资产和整顿地方机构的紧迫任务。各地伪政权残余势力尚未完全清除,情报系统需加强监督以维护秩序。戴笠作为军统局局长,掌控庞大特务网络,负责处理这些事务。 他于1946年2月12日从重庆启程,名义上视察各地机关,实际旨在检查任务执行和确保忠诚度。先抵达上海,那里经济活动频繁,需清查潜伏人员。 随后转往苏州,这座城市曾受伪政权影响较深,军警力量亟待整合。戴笠的行程包括审视报告和布置新指令,针对可能渗透行为进行部署。这次行动反映出国民党在战后巩固控制的努力,但也暴露了内部矛盾的潜在风险。 苏州会议前,戴笠已协调地方官员,选择合适场地召集军警人员。大会聚焦于传达上级要求,强调情报流通和纪律维护。他在讲话中指出近期接收工作的进展,提醒注意伪政权留下的隐患,并要求加强收集情报。 内容涉及具体案例,如上海地区的清查行动,督促警惕前伪军成员和可疑分子。戴笠反复提及军警职责,列出需监视的对象类别,旨在强化监视机制。会议持续时间不短,结束后人员有序散会。这次讲话体现了戴笠对特务系统的严格掌控,但也显示出他在国民党内部的复杂位置,作为情报头目,他需平衡各方压力。 战后时期,国民党情报机构面临改组压力,军统局被视为需调整的对象。戴笠视察行程中,继续北上处理事务,先到南京检查机关,然后前往北平审视特务站。途中他提审了川岛芳子等人物,对蒙古情况进行了解。 在天津协调情报网后,转往青岛视察海军陆战队组建。该队由戴笠手下数万武装特务改编而成,原为抗日部队,胜利后改称交通警察支队。这段行程显示出戴笠试图扩展影响,但也加剧了与高层关系的紧张。 3月17日上午,戴笠从青岛沧口机场登上C-47运输机,计划返回南京。机上包括随从和机组,共16人。起飞后遇雷雨天气,飞行员报告恶劣条件。飞机试图绕过云层,低飞接近南京江宁区岱山附近时突然撞击山体。爆炸导致碎片散落,搜救队赶到确认13具尸体,其余烧毁。国民党当局追赠他陆军中将衔,并举行追悼仪式。这次失事被视为天气因素所致,但引发诸多猜测。 戴笠一生掌控军统局,参与抗日情报工作,如破译日机信号和潜伏敌后活动。但战后其机构尾大不掉,蒋介石考虑改组,戴笠始终为副局长,正职由他人挂名。这反映出国民党特务系统的权力架构,戴笠虽实际主导,却未正式入党,显示其地位的局限性。死亡后,军统由毛人凤接手,机构改组为保密局,任务转向内战时期的反共活动。

0 阅读:84

猜你喜欢

孙玉俊说

孙玉俊说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