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欧盟把技术搞到手,中国企业再把工厂建起来,马上就会像非洲的尼日尔那样,驱逐中国工厂的高管,企业资产也会被没收,剧本都是现成的,只是地点和演员发生了变换。 想想尼日尔那事,中国企业辛辛苦苦投钱进去帮他们搞石油,结果呢?一转眼就被踢出门外,这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中石油从2003年就扎根那块沙漠,22年砸进去50亿美元,硬生生在撒哈拉边缘建起了从油田到炼油厂,再到2000公里输油管道的完整产业链,2023年刚让尼日尔原油第一次运出国门,结果2025年就被军政府翻脸不认人。三名中国高管被限48小时离境,津德尔炼油厂账户被查封,连中资酒店都被吊销执照。 更绝的是,他们先找中石油借了4亿美元救命钱,到期了不还,反而倒打一耙追着要1.3亿美元的"补税",拿不出钱就用行政命令明抢,这操作跟街头碰瓷没啥两样。 说到底,他们就是看准了中国企业已经把基础设施建好,产业链扎下根,现在想摘现成的果子。 现在欧洲也想复刻这套路,从2023年就开始对中国电动汽车动刀子,嘴上喊着"公平竞争",手里的反补贴税单却明码标价:比亚迪17%,吉利18.8%,上汽直接35.3%。 更妙的是他们2023年生效的《外国补贴条例》,这东西堪称"合法抢劫许可证"。中车青岛本来中标了保加利亚6.1亿欧元的电动列车项目,欧盟一句话说有"不当补贴",企业就得乖乖退出;隆基绿能和上海电气在罗马尼亚的光伏项目也是同样遭遇,欧盟调查一来,连辩解的机会都不给,直接被挤出局。 最狠的是调查要求,企业得把前三年的资金往来、技术参数全都交上去,3天内就得完成几十页的问卷,稍有迟疑就按"不合作"处理。这哪是调查,分明是逼着企业把家底亮出来,连核心技术参数都得双手奉上。 可当时中国电动车在欧洲市场份额才刚到9.1%,就这还没算特斯拉那些在中国生产的外资车,真正的中国自主品牌连2%都不到,根本够不上欧盟所谓“反倾销”的标准。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欧盟就是想故意给中国车企使绊子,以讨好美国!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席都看不下去,说这是"全球自由贸易的倒退",毕竟加税最后还是欧洲消费者买单,一辆车成本涨上去,电动汽车推广节奏都得被打乱。但欧盟不管这些,先把高关税的门槛架起来,逼着中国车企要么接受惩罚性税率,要么就得把技术掏出来共享。 中国企业这边还在乐呵呵地砸钱建工厂。比亚迪在匈牙利投了5亿欧元建乘用车基地,宁德时代更是砸下73.4亿欧元搞电池厂,号称要建欧洲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线。这些工厂从图纸设计到设备安装,哪样离得开核心技术? 但欧盟呢?一边收着投资带来的就业和税收,一边拿着《外国补贴条例》当放大镜,盯着这些工厂的技术细节。等到工厂建起来,技术摸透了,保不齐哪天就冒出个"补贴调查",要么逼着企业把技术转让给当地合作伙伴,要么就加征关税让产品卖不出去。 就像德国铁路想换华为的5G设备都得花4亿欧元,还得延期5年,这成本谁扛得住?最后还不是只能乖乖听话交出技术授权。 欧盟这套组合拳打得确实比尼日尔军政府精致,先用高关税逼着你把技术和投资送上门,再用《外国补贴条例》查你个底朝天,最后等你把产业链建完整了,就用安全审查把你踢出局,从头到尾都是算计好的,跟尼日尔先借钱建厂、再赖账夺产的路数本质上没区别,只不过一个用的是军政府政令,一个用的是贸易规则;一个抢的是石油管道,一个要的是电池技术。 等到哪一天中国企业的技术被学透了,这些建在欧洲的工厂恐怕就会迎来跟尼日尔炼油厂一样的结局,到时候,哭都来不及。 对于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一旦欧盟把技术搞到手,中国企业再把工厂建起来,马上就会像非洲的尼日尔那样,驱逐中
不吃饭的玲玲
2025-09-10 17:07:0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