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人不知道,目前新加坡是不希望西方落后于中国的,他们整天在呼吁西方要防备中国。表面上看,新加坡的华人居多,但是这些人经过完全的西化教育后,只是躯壳为华人,内在的思维逻辑早已完全西化了。 很多人一提到新加坡,心里总会生出点亲切感,毕竟那里大多是华人,国土面积甚至还没北京的通州区大。 可要是因为大家面孔相似就觉得亲近,那大概率是个美丽的误会——这种表面的亲近,其实藏着双方在深层立场上的巨大差距,很多人都没看透。 新加坡在国际上特别活跃,嘴里总说着“中立”,可做起事来,却常常被人看出是在给西方阵营提个醒,让他们警惕中国的崛起。 甚至有观察者觉得,新加坡在西方世界里,算是对中国立场喊得最积极的倡导者之一。 正是这种看似亲近,实则早已暗自站队的态度,使我们得以洞察新加坡当下所面临的困境。其表里不一之态,恰是理解这一困局的关键所在。 新加坡的精英们,从小就泡在英语环境里长大,从小学到中学,英语教学占了快三分之一的时间,本该是母语的华语反倒越来越边缘化。 家里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像西方,儒家那些传统的影响几乎没了踪影,连平时说话都带着点英式口音。 在这样的社会里,文化认同早就不是什么重要的事,西式思维反倒成了主流。 老一辈人还想着守住点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可年轻一代却觉得那些传统挺可笑,常常带着戏谑的态度看待。 时间一长,新加坡华人跟中国之间的文化纽带,慢慢就有了断裂的风险——看起来是华人的躯壳,可内里的想法早就完全西化了。 作为一个城市国家,新加坡的经济结构本就脆弱,它的繁荣特别依赖欧美市场。 在高科技领域,新加坡更是明着排斥中国企业,优先用欧美的设备和标准,他们觉得只有让西方主导科技,自己的国家安全才有保障。 这种一头倒向西方的依赖,让新加坡嘴上说的“公正”根本站不住脚,说白了就是把所有筹码都押在了西方身上。 这样的选择也让新加坡付出了代价。 而新加坡这种强烈依赖外部的情况,让它在中美竞争里特别被动,就像水面上没有根的浮萍,三大经济支柱全要靠外部力量支撑。 以前,新加坡靠着华人社会和西方制度的独特组合,还能玩转“小国大外交”,在中美之间找平衡,甚至以中国改革开放先行者的身份自居。 前几年香港经历社会动荡时,不少资金涌进新加坡,更凸显了它作为独立主权国家的便利,像个地缘政治里的不倒翁,总能在夹缝中稳住。 中国把香港问题处理好之后,对这种“两头下注”的行为容忍度明显降低。 虽然中国不会直接干预新加坡的选择,但反制的办法也不少,比如支持泰国开挖运河的想法,或者影响新加坡的金融中心地位。 “小国大外交”的时代可能已经过去了,现在新加坡到了必须明确表态的时候。 选对了,或许还能再保三十年繁荣;选错了,说不定就会面临存亡危机。 可西方阵营未必真把新加坡当“自己人”,毕竟西方文化里,对非西方国家的优越感一直存在。 现在全球力量的天平,正不可逆转地向中国倾斜,不管哪个国家,要是总想着跟中国制造摩擦,将来大概率会为自己的行为后悔。 到那时候,新加坡之前从西方那里拿到的“超额红利”,恐怕就难以为继了。 一个没有文化根基,又没给自己留好战略后路的国家,所谓的“中立”身份,只会变成一个沉重又尴尬的包袱,压得它喘不过气。
不将中国放眼里?新加坡步入菲律宾后尘,不断挑衅还暗戳戳给我们使绊子,如果李家继续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