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中国要感谢的是乌克兰而不是俄罗斯?因为中国军工的崛起,离不开一个特别的国家,这个国家,并非大家普遍认为的俄罗斯,而是乌克兰。 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继承了 30% 的军工遗产,其中包括黑海造船厂、马达西奇公司、安东诺夫设计局等顶尖企业。 但经济的崩溃让这些曾经的军工巨头陷入绝境,工厂停工,工程师们连工资都发不出来。而此时的中国,正急需突破西方的技术封锁,双方的合作可谓水到渠成。 最广为人知的合作莫过于瓦良格号航母,1998 年,中国企业以 2000 万美元的价格从乌克兰买下这艘仅完工 68% 的航母。 当时西方国家纷纷施压,要求乌克兰拆除船上所有设备,只允许出售空壳。但乌克兰还是悄悄把全套设计图纸藏在航母的夹层里,一并交给了中国。 这些图纸后来成为中国改造瓦良格号为辽宁舰的关键,让中国少走了至少 20 年的弯路。2012 年辽宁舰正式服役,标志着中国进入航母时代,而这一切的起点就在乌克兰的黑海造船厂。 在航空发动机领域,乌克兰的马达西奇公司堪称 "动力沙皇"。这家拥有百年历史的企业,60 年前就曾帮助中国建造第一台航空发动机。当中国研制 L-15 猎鹰高级教练机时,正是马达西奇提供的 AI-222 发动机解决了关键动力问题。 更重要的是,马达西奇不仅出售产品,还与中国企业在重庆共建研发中心,培训了 100 多名中国专家,将 50 多万个零件的生产工艺和近 500 万道工序的管理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中国同行。这种深度技术转让,是当时俄罗斯不愿也不能提供的。 海军舰艇的 "心脏" 燃气轮机,同样离不开乌克兰的支持。中国 052 型驱逐舰最初使用的是美国通用电气的发动机,后来遭遇技术封锁。关键时刻,乌克兰曙光机械设计科研生产联合体伸出援手,向中国转让了 UGT25000 燃气轮机的生产技术。 这款功率达 4.86 万马力的发动机,让中国驱逐舰的动力问题迎刃而解。虽然俄罗斯也曾使用同款发动机,但始终拒绝转让技术。 如今中国已实现该型发动机的国产化,命名为 QC280,装备在多型主力驱逐舰上,这背后离不开乌克兰专家的倾囊相授。 苏联解体后的十年间,中国启动 "双引工程",从独联体国家引进了上万名专家和 2000 多个技术项目,其中乌克兰是重点地区。仅 2006 年,就有 2000 多名乌克兰专家来华工作。 这些专家大多是苏联时期培养的顶尖人才,带着宝贵的经验和技术资料来到中国。他们不仅参与具体项目,还帮助中国建立了完整的科研体系。三位乌克兰专家因此获得中国政府颁发的 "友谊奖",这是中国授予外国专家的最高荣誉。 相比之下,俄罗斯对中国的军售更多是成品出口,如苏 - 27 战斗机、S-400 防空导弹等,很少涉及核心技术转让。俄罗斯始终对中国保持警惕,担心中国成为竞争对手。 而乌克兰则毫无保留,从航母设计到发动机制造,从导弹技术到材料科学,全方位助力中国军工发展。 甚至在战略武器领域,乌克兰的技术也帮了中国大忙。虽然中国专家否认直接引进乌克兰洲际导弹技术,但不可否认的是,乌克兰南方设计局的科学家们带来的复合材料和隔热涂层技术,对中国导弹性能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些技术看似民用,却能直接应用于航天和导弹领域。 如今的中国军工已今非昔比,从辽宁舰到歼 - 20 隐身战机,从 055 万吨驱逐舰到东风导弹,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这背后,既有中国科研人员的刻苦钻研,也离不开乌克兰在关键时刻的雪中送炭。 可以说,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乌克兰用自己的技术积累,为中国军工的崛起铺就了道路。而俄罗斯更多是武器供应商,乌克兰则是真正的技术合作伙伴。这就是为什么说,中国军工要感谢的是乌克兰,而不是俄罗斯。
中方阅兵作用开始发酵,各国态度明显变化? 以前别人说起中国,可能首先想到的是
【2评论】【4点赞】
王飞
感谢的是以前的乌克兰,不是现在这个美国的走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