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300年“窝里斗”真相:不是人性坏,是这套规则在“逼”人内耗 最近重刷《大明王朝1566》,弹幕炸了:“从朱元璋到崇祯,咋就没一任皇帝能治治这内斗病?”“严党倒台、东林覆灭,最后全便宜了清朝?”其实何止电视剧——翻开《明实录》,会发现这300年里,官员为争权互泼脏水、皇子为夺嫡毒杀兄弟、连太监都能组“东厂天团”搞事情。 有人说这是“明朝祖传内耗DNA”,但我发现:这场持续三朝的“窝里斗”,根本不是某群人坏,而是老祖宗定的规矩,从根子上就“长”出了内耗的土壤。 一、废除丞相的“后遗症”:权力像块肥肉,谁都想咬一口 朱元璋杀胡惟庸、废丞相时,大概没想到自己给子孙挖了个大坑。他把权力全攥在手里,却又怕累着,搞出个“内阁—司礼监—六部”的三角制衡。 内阁负责写诏书提建议(票拟),司礼监替皇帝盖章批红(实权),六部干活执行。本意是让三方互相盯着,结果呢?内阁为了扩大话语权,拼命拉拢科举门生当“自己人”;司礼监为了刷存在感,总帮皇帝打压异己;六部官员更绝——今天抱内阁大腿,明天投靠司礼监,活脱脱把朝堂变成“拉票现场”。 最典型的是嘉靖朝。严嵩当内阁首辅20年,把六部变成“严家办事处”,连边关守将任免都得递“好处费”。后来徐阶上位,第一件事就是清算严党,把严世蕃砍头、家产抄没。网友@历史显微镜 评论:“这哪是换领导?简直是黑帮火并换话事人!” 更讽刺的是,朱元璋废了丞相想集权,结果权力全流到宦官手里。王振、刘瑾、魏忠贤轮番登场,厂卫横行、官员人人自危——老皇帝想防权臣,却养出了更狠的“家奴”。 二、科举的“同学会”变“利益链”:骂你是为保饭碗 明朝科举有多魔幻?一个考生中了进士,座师(主考官)、同门(同届考生)、同乡(同省老乡)立刻绑成“命运共同体”。这些人凑一起,慢慢就成了“地域党”“师门党”。 东林党就是典型。顾宪成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吸引了一堆读书人,逐渐变成江南士大夫的“利益代言人”。他们天天骂宦官专权、骂权臣贪腐,表面是“正义清流”,实际是为江南商人说话——毕竟江南交全国一半赋税,他们要保住自己的钱袋子。 党争有多离谱?熊廷弼抗金失败被下狱,东林党硬说他通敌,逼得他自杀;后来魏忠贤得势,又反咬东林党“结党营私”,把杨涟等“六君子”下了锦衣卫大牢。网友@明朝那些事儿 留言:“看着像忠奸大战,其实是两个利益集团抢蛋糕。” 连“清官”都卷进去。海瑞当应天巡抚要动大地主利益,结果被弹劾“偏执”“破坏朝局”——那些被查的地主,背后站着东林党和其他官员。海瑞最后被闲置,成了党争的牺牲品。 三、皇帝的“制衡术”:我就爱看你们斗 明朝皇帝最绝的,是把“制衡”玩成了“养蛊”。他们清楚文官会内斗,但故意不管,甚至推波助澜——反正你们斗得越凶,就越没精力威胁皇权。 嘉靖帝20年不上朝,躲在西苑炼丹,却把严嵩和徐阶的矛盾捏得死死的。严嵩想整徐阶,他装看不见;徐阶要反扑,他再轻轻点一下。用他的话说:“朕在,他们不敢翻天。”结果嘉靖一死,严党立刻垮台,朝局乱成一锅粥。 天启帝更绝,放任魏忠贤收拾东林党,自己天天做木工。魏忠贤编了本《东林点将录》,把反对者按“梁山好汉”排名,一个个抓了砍头。可等天启一死,崇祯抄了魏忠贤的家,明朝官僚系统早被掏空,面对李自成根本没抵抗力。 崇祯也想“终结内斗”,但他太急了。17年换了19个首辅,今天信这个明天疑那个,反而让官员更抱团。李自成快打进来时,大臣们还在吵“该不该迁都南京”,气得崇祯骂:“朕非亡国之君,诸臣皆亡国之臣!” 四、活命的逻辑:不斗没饭吃,道德成了遮羞布 明朝官员工资低到离谱。知县月俸2两银子,够买2石米,但要养全家、雇师爷、打点上司。海瑞当县令时穷得穿粗布,母亲过生日买两斤肉都能上新闻。逼得官员必须“抱团”——你贪我也贪,你被查我保你,不然根本活不下去。 更恶心的是,大家还爱拿道德当武器。东林党整天骂别人“贪腐”“结党”,自己却偷偷收商人的“赞助费”;严嵩被骂“奸臣”,但他儿子严世蕃确实贪,可其他党争的人,真比他干净吗? 历史不是笑话,是面照妖镜 明朝的内斗,从来不是“某群人坏”那么简单。废除丞相的权力真空、科举催生的利益集团、皇帝的制衡权术、低俸禄逼出的生存逻辑,这些因素拧成一股绳,把王朝拖进了内耗的泥潭。 明朝的故事落幕了,但它留下的警示还在:一个总在“窝里斗”的群体,再强大的根基,也经不住内耗。 就像《大明王朝1566》里那句台词:“长江水清,黄河水浊,但长江黄河都能灌溉两岸。”真正的智慧,不是消灭差异,而是让不同的力量,共同托举一个更好的未来。 #大明# #朱元璋# #大明王朝1566# #崇祯# #魏忠贤# #嘉庆# #严嵩# #徐阶#
明朝300年“窝里斗”真相:不是人性坏,是这套规则在“逼”人内耗 最近重刷《大明
五代十国志
2025-09-10 10:50:0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