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万清军咋就端了大明?这3个扎心真相,历史在给所有人敲警钟 “1644年4月21日,山海关前尘土飞扬。多尔衮攥着吴三桂的降书,对身边的范文程说:‘明日破贼,大事成了。’” 最近刷到个历史短剧,弹幕炸成一片:“清军就6万人,咋把明朝百万大军干趴了?”“崇祯帝天天加班,咋还是亡国了?” 作为资深的“历史迷”,今天咱不灌鸡汤,只聊最扎心的真相——清军赢的不是武力,是明朝自己先把“房子”拆了;人家不过是搬了个梯子,捡了个现成的便宜。 一、明朝自己先“塌房”:内部烂到根,谁来都能推一把 明朝灭亡前,有个叫张岱的文人写了本《陶庵梦忆》,里头说:“朝廷之上,人人只恨别人不如自己;民间之苦,没人肯多看一眼。”这话扎心,但真不假。 1. 官场比宫斗剧还疯:东林党争,把国事当儿戏 明朝后期,朝堂上最忙的不是抗清,是东林党和阉党互撕。 天启年间,东林党骂魏忠贤“权倾朝野”,魏忠贤反手就搞“东林六君子案”,把杨涟等正直官员下狱,活活打死在诏狱里。等崇祯扳倒魏忠贤,东林党又上位了——结果这些人一上台,光顾着清算旧账,连陕西大旱的折子都压在内阁半年没批。 2. 百姓活得不如草:三饷加派,逼得人卖儿卖女 1630年,陕西大旱,地里颗粒无收。县太爷贴出告示:“辽饷每亩加三斗,剿饷再加两斗。”农民算过账:全家一年种粮,交完税倒欠官府五斗米! 《大明劫》里有段戏:老农跪在县衙前喊“开仓放粮”,知县甩袖子:“圣旨要征辽饷,谁敢抗命?”后来这老农跟着李自成造反,喊的口号是“迎闯王,不纳粮”。 《明季北略》记,当时陕西“民争采蓬草而食,死者枕藉”。百姓连饭都吃不上,谁还管你明朝存不存在? 3. 军队比纸糊的脆:将军怕死,士兵逃亡 松锦大战,明军13万精锐覆灭,根源在俩字:内耗。 总指挥洪承畴本想稳扎稳打,可崇祯每天派太监催战:“十日之内必须破清军!”前锋刚接仗就崩了,后面的将领谁都不敢上——有的装病,有的带着亲兵跑了。总兵吴三桂冲出重围时,路上还砍了几个掉队的战友,美其名曰“减负”。 二、清军赢在“会来事”:把对手的弱点,全变成自己的机会 清军刚入关时才6万八旗军,咋就横扫天下?人家玩的是“精准打击+借力打力”。 1. 八旗不是“兵油子”:全民皆兵,比明朝会打仗 八旗制度有多狠?男人从小练骑射,家里的地集体种,战时直接拉上战场。不像明朝士兵,好多是抓壮丁来的,连弓都拉不开。 《满文老档》记,努尔哈赤时期,八旗军出征前,妇女儿童都跟着练劈刺,生怕男人上战场怂。皇太极更绝,把蒙古骑兵、汉军火铳手编进八旗,变成“多兵种战队”。 对比下明军:萨尔浒之战,明军火器多到能放“烟花”,结果士兵连扳机都不会扣,被八旗骑兵冲得人仰马翻。 2. 外交玩得溜:拉拢盟友,孤立敌人 皇太极最聪明的,是不跟明朝硬刚,先搞定蒙古和朝鲜。 他娶了蒙古科尔沁公主,又帮林丹汗收拾残部,把漠南蒙古全收编。朝鲜本来是明朝小弟,皇太极直接发兵揍了一顿,逼得国王跪地称臣。 后来打大明,清军身后站着蒙古骑兵当“侧应”,朝鲜送粮送人当“后勤”——等于用别人的资源打别人的仗。 3. 招降高手:把敌人变成“自己人” 清军最绝的操作,是“能打就打,不能打就哄”。 祖大寿守锦州,清军围了三年,城里快断粮了。皇太极亲自写信:“降了吧,给你爵位,给你房子。”祖大寿一开始装硬气,后来偷偷派儿子送降书。皇太极也不计较,好吃好喝供着,让他去劝洪承畴。 最典型的是吴三桂。李自成进北京后,吴三桂本来想投降,结果听说陈圆圆被抢,一怒之下给清军开门。多尔衮乐开了花:“这免费导游,我要了!” 三、历史开了个“窗口期”:农民军先动手,清军捡漏上位 李自成攻进北京那天,崇祯在煤山喊“诸臣误我”,其实他没说错——明朝是被农民起义和清军“前后夹击”搞垮的。 李自成的大顺军确实猛,一路从陕西打到北京,沿途官员要么投降要么跑。但进了北京后,他们开始“追赃助饷”,把前明官员的家底全抄了,连退休的老侍郎都没放过。 这操作直接把地主阶级得罪惨了。后来清军打过来,这些地主一琢磨:“李自成抢钱,清军只要剃发,不如投清!” 南明的弘光政权更逗:皇帝朱由崧整天在后宫听戏,大臣们忙着争权。左良玉的军队说要“清君侧”,直接顺江而下跟朝廷火并。等清军杀到南京,弘光帝连夜跑路,被逮住时还抱着美人睡大觉。 结语:历史从不在嘲笑谁,它只是在提醒我们 现在再看这段历史,清军能赢,真不是因为八旗多能打,而是明朝把“腐败、内斗、脱离百姓”这三个致命伤全犯了。 就像网友@历史不冷说的:“如果崇祯能团结党争派,少收点三饷,给洪承畴足够的信任,清军未必能跨过山海关。”
几万清军咋就端了大明?这3个扎心真相,历史在给所有人敲警钟 “1644年4月21
五代十国志
2025-09-10 10:46:11
0
阅读:91
用户98xxx18
只因为儒家这个垃圾教会文人一个精至利已,软骨头的精神,让民众失去的尚武精神,才让异族统治了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