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2年,大明的兵部尚书、蓟辽总督洪承畴归降清朝。然而,他未曾料到,这一选择虽使他逃脱了眼前的危局,却让他跌入了另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暗之中,从此背负着众叛亲离、遗臭万年的沉重枷锁。 崇祯皇帝对洪承畴的投降感到难以置信。在他眼中,洪承畴一直是大明朝的救星,备受皇恩眷顾。当前线传来洪承畴降清的消息时,崇祯皇帝如遭晴天霹雳,他坚信洪承畴会以身殉国,展现忠臣的气节。于是,他急匆匆地在北京为洪承畴举行了隆重的祭奠仪式,“予祭十六坛,建祠都城外”,并亲自撰写祭文,准备亲临祭奠。然而,现实却给了崇祯皇帝一记响亮的耳光,洪承畴的投降成为了他心中永远的痛,原本的祭祀排位也被愤怒地摧毁。 洪承畴的投降也深深刺痛了他的母亲傅氏的心。傅氏得知儿子降清后,毅然断绝了母子关系,对于洪承畴送来的钱财分文不取。当洪承畴想要接母亲去享福时,也遭到了弟弟的羞辱和拒绝。傅氏坚定地表示“头不顶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她宁愿在一支小船上度过余生,也不愿沾染洪承畴所带来的荣华富贵。人们被她的坚贞所感动,送给她“素月孤舟”的称号。 在洪承畴的家乡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他的投降被视为当地人的耻辱,被时代所唾弃。人们无法接受他叛明降清的巨大反差,这种情感宣泄的需求最终催生了一种新的戏剧形式——高甲戏。高甲戏成为了闽南民众心理宣泄的最佳选择,将洪承畴的投降演绎成一段段悲愤交加的故事。 然而,对于洪承畴来说,最让他难以接受的是清廷的“背叛”。自从投降清朝后,他尽心尽力为清廷效力,在清朝入主中原、平定江南、西南以及追缴南明残余势力等重要环节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他的付出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清廷对他的不信任使得他在平定江南后不久就被剥夺了权力。致仕后,顺治帝仅仅授予他区区的三等轻车都尉的职位,与其他为大清尽心尽力的将领如吴三桂、耿精忠等人裂土封侯的待遇相去甚远。这还不算完,康熙帝下发的碑文中对洪承畴的评价毫无溢美之词可言。而到了乾隆时期,“贰臣甲等”的标签更是将洪承畴打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之中。 古人常说:“人生如棋,落子无悔。”然而,对于洪承畴来说,如果他能够预见到自己事后的命运如此悲惨,或许他会做出另一个选择吧。但历史没有如果,洪承畴的投降和悲惨下场成为了后人永远的警示和反思。 参考文献: 王宏志:《洪承畴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
1642年,大明的兵部尚书、蓟辽总督洪承畴归降清朝。然而,他未曾料到,这一选择虽
浩然说文史
2025-09-09 22:39:39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