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为啥不用苏57?这么说吧,俄罗斯不敢用苏57,因为韩国卡住了它的脖子。别看苏57是毛子产的,但他们数量也不多,属于坏一架少一架,想再造出来新的是很困难的,这种看起来华而不实的战机,万一被打下来了,那还不得哭晕。
苏霍伊设计局从上世纪90年代末就开始琢磨第五代战机,主要想换掉老旧的苏27。项目正式叫PAK FA,2002年启动,俄罗斯政府砸钱进去,但进展慢吞吞的,因为技术门槛高,需要新材料和新系统。2010年,第一架原型机首飞成功,这算是个里程碑,但后续测试暴露不少问题,比如结构强度不够。印度一度加入合作,2010年后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推动了进度,但后来印度退出,说苏57的雷达和隐身性能不达标。到2017年,飞机定型叫苏57,装上了N036有源相控阵雷达,但引擎还是用老款AL-41F1,没达到预期超巡航能力。
生产线上,工厂在科姆索莫尔斯克,产量一直上不去,主要是部件依赖进口。2019年,一架原型机在试飞中坠毁,原因是控制系统故障,这直接耽误了交付时间。到2020年,第一批苏57才交给空军,但总共就几架,测试数据显示雷达反射面积比F-35大得多,大概0.5平方米左右,不够隐身。整个开发过程拖了十几年,资金和技术瓶颈不断,俄罗斯想赶上美国第五代机,但现实骨感。印度测试后确认了这些短板,退出联合生产。苏57的设计融入了部分三代机技术,成本控制住了,但性能打了折扣。工厂产能有限,制裁后更难扩产,现在累计生产也就三十来架。
开发中,俄罗斯多次调整方案,试图解决引擎和雷达问题,但进口部件依赖重。2013年,原型机就出现应力裂纹,需要大修。印度退出后,俄罗斯独自扛,但资金紧张,生产目标一再推迟。苏57的雷达系统有五面天线,包括X波段和侧扫,但实际性能没宣传那么强。坠毁事件后,空军对可靠性打问号,测试继续但谨慎。到2025年,开发基本定型,但早期问题遗留,影响了整体口碑。俄罗斯想用苏57提升空军实力,可技术整合难,出口也受阻。整个历程反映出俄罗斯航空工业的瓶颈,制裁加剧了这些麻烦。
俄罗斯空军对苏57的使用特别小心,主要因为数量太少,总共就三十多架,每架价值上亿美元,坏一架就心疼。供应链问题严重,尤其是雷达里的发射接收模块,部分靠韩国提供高纯度半导体,这些材料精度高,俄罗斯自己造不出来。2022年后,韩国受国际压力停供,俄罗斯试着国产替代,但性能掉链子,雷达效率低。结果,量产卡壳,工厂没法大规模开工。苏57的表现也不稳,早年原型机坠毁就是例子,控制系统出故障,直接报废。空军评估,隐身涂层虽有,但雷达反射面积大,容易被敌方雷达锁定。
引擎热迹明显,长距离飞行时暴露风险高。在乌克兰冲突中,俄罗斯不敢让苏57上前线,怕被防空导弹干掉,不仅损失飞机,还可能泄露技术。相比苏35,苏57更娇气,数量不足以冒险。资金能挤出点,但技术瓶颈死死卡住,空军选择让它留在后方,偶尔发射远程导弹。制裁下,西方部件断供,雷达和传感器依赖重,俄罗斯绕道采购但效果差。苏57更像面子工程,宣传多实际用少,要是上战场被击落,丢人现眼,还影响出口。空军高层权衡,优先用老机型扛主战,苏57留着展示。韩国卡脖子直接导致生产停滞,俄罗斯没法快速补充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