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我国从俄罗斯进口了6架直升机,没想到其中四架都出现了故障,俄罗斯不允许我们私自拆开,只派来了几个他们的专家来查看,可检查了好几天却没发现一点问题,最后还是让一名中国士兵一招搞定。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00年,中国刚从俄罗斯引进的六架直升机,本来承载着部队对未来训练的巨大期待,可没想到刚到部队没多久就出了状况。 在试飞过程中,其中四架飞机的自动驾驶仪失灵,驾驶盘完全没有反应,飞行员根本无法操控,每一架直升机都是价值不菲的战略装备,这样的情况让人心里都悬了起来。 部队第一时间请来了俄罗斯方面的专家,他们带着一堆检测设备反复检查,排查了电控模块、液压系统和传感器,但始终没能找到问题的根源,检查整整拖了十多天,还是没有进展。 最后他们只能给出一个模糊的解释,说是新零件之间存在耦合效应,飞行员继续飞下去可能就会“慢慢磨合好”。 这等于是让飞行员拿命去赌,返厂拆解也并非好办法,不但要花费巨额资金,时间上至少要耽误半年以上,这让部队陷入了困境,既不能冒险飞,也不能轻易弃用。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个一直在场边默默观察的士兵站了出来,他叫芮银超,是一名机务兵,那时他穿着沾满油渍的工作服,显得并不起眼。 面对这么多专家的质疑和冷眼,他没有犹豫,直接拿起工具钻进飞机里,逐个部件地检查,大约半个小时后,他从机舱里出来,提出自己的判断,认为问题出在液压舵机。 部队领导决定听取他的建议,更换了舵机,结果试飞时飞机顺利升空,所有数据恢复正常,之前困扰十多天的问题就这样解决了。 那一刻在场所有人都被震住了,中国的一个普通士兵居然把俄罗斯专家都束手无策的难题轻松搞定。 如果不了解芮银超的经历,可能很难明白他为什么有这样的底气,他出生在江苏灌南的一个普通家庭,家里世代做厨师。 小时候他常常跑到部队营地外面,扒着铁丝网看解放军训练,心里种下了穿军装的愿望。 1987年他第一次报名参军,因为手上磨出的水泡被误诊成皮肤病没能通过体检,第二年又赶上部队没招兵,直到1989年第三次报名才终于入伍。 进部队后,他并没有进入理想的飞行员队伍,而是被分到炊事班,天天在灶台边忙碌,虽然在别人看来只是个普通岗位,但他始终没放下对直升机的关注。 每次收工后,他都找地方看书学习,晚上还常常在昏暗的路灯下啃航空教材,电路图、机械原理、英文资料,他一项项硬啃下来。 没有人教,就自己查字典、做笔记,几年时间,他画了上千页电路图,把元件和线路记在脑子里,逐渐练成了“活图纸”。 随着学习积累,他从炊事员转岗成为机务兵,真正接触到直升机维修,对别人来说复杂的故障,他能通过经验迅速判断。 有时仅仅听到直升机启动时的声音,他就能判断问题出在哪个部位,长期训练和实操让他掌握了超过一千种元件的性能指标,也把上百种疑难问题的解决办法背得滚瓜烂熟。 在后来的几十年军旅生涯里,他一直坚守一句话,故障不过夜,问题不上天,无论遇到多复杂的情况,他都会熬夜排查,确保第二天的飞行万无一失。 芮银超并没有把经验只留给自己,他在工作中整理了四十多本厚厚的笔记,总结了数百次排故经验,把它们编成了系统的资料,交给部队使用。 这些内容后来被作为教材推广,帮助无数新兵快速成长,他亲手带出的徒弟超过四百人,其中不少人成为了技术骨干,还有一些人走上了领导岗位。 因为他的突出贡献,部队两次为他破格保留军籍,还授予一级军士长的军衔,这是士兵能够达到的最高等级,被誉为“兵王”。 他从一个农家孩子、炊事员,走到全国闻名的技术专家,靠的不是运气,而是一股韧劲和对使命的坚持。 退役后,他选择到学校任教,把多年积累的维修技巧和经验传给学生,还参加宣讲活动,把军旅故事带给年轻一代,他的笔记依然保持着最初的模样,密密麻麻的字迹,承载的是一生的执着。 信源: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大学——传奇人物!兵王芮银超!
两场空战意外暴露中国空军实力!第一声来自俄乌战场,俄罗斯战机一枚导弹隔着130公
【70评论】【13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