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中国会放弃2036申奥!当年中国举办奥运,国际奥委会委员们反复来挑毛病,让中

古今知夏 2025-09-09 10:42:53

难怪中国会放弃2036申奥!当年中国举办奥运,国际奥委会委员们反复来挑毛病,让中国人身心受到了极大伤害,如今现在没人申办了又想起中国,不理他们对我们来说是最正确的选择。 还记得 2001 年那个晚上,中国申奥成功时,多少人守在电视前欢呼。可很少有人知道,为了这声 “成功”,中国提前好几年就开始 “闯关”。 一开始要跟好几个国家竞争,有的国家办过好几次奥运会,手里攥着现成的经验;有的靠着西方阵营的支持,到处说中国 “没能力办大赛”。 国际上的质疑声更是没断过,有人问 “中国场馆能达标吗”,还有人挑刺 “市民英语水平不够”,每句话都像在给中国出难题。 中国没怕这些,直接组了支申办团队。团队里有体育圈的老专家,有懂国际规则的律师,还有能说好几国语言的翻译。 他们满世界飞,去见国际奥委会的委员,把北京的规划一页页翻开讲:场馆要建在哪,怎么保证比赛时不堵车,就连运动员住的奥运村吃什么,都想得明明白白。 碰到质疑,他们不吵不闹,拿数据说话 — 比如指着图纸说 “这个场馆抗震等级能抗八级地震”,又或者拿出调研表说 “北京已经培训了几十万志愿者,英语交流没问题”,硬生生把不少怀疑的目光,变成了点头认可。 好不容易把 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申办权拿到手,以为能松口气?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国际奥委会的委员们一波接一波来考察,活像 “专业挑刺员”,哪儿都要仔细瞅,哪儿都要追问到底。 就说 “鸟巢” 和 “水立方”,建这俩场馆的时候,施工队快被 “逼到极限”。国际奥委会对抗震、节能的要求特别高,一开始的设计方案改了十好几版。工人师傅们白天顶着太阳绑钢筋,汗水顺着安全帽往下滴;晚上还得跟工程师一起开会,研究怎么调整结构。 有个师傅后来回忆,那时候连续三个月没回家,每次跟家里打电话,孩子问 “爸爸什么时候回来”,他都只能说 “等场馆建好了就回”。 直到最后 “鸟巢” 的钢架子立起来,“水立方” 的蓝色泡泡膜贴好,所有人站在工地前,看着这俩 “大家伙”,眼泪都快掉下来 — 这哪是建场馆,是把心血一砖一瓦堆上去了。 除了场馆,后勤保障更是 “操碎了心”。交通部门要规划几十条奥运专线,既要保证运动员的车 10 分钟内到场馆,又不能影响老百姓上班上学,光路线图就画了上百张,还得反复模拟演练; 食品安全团队更严,从农民的菜地到奥运村的厨房,每一个环节都派人盯着,蔬菜要扫码溯源,肉类要双重检疫,就怕出一点岔子。 当时负责后勤的人说,每天手机 24 小时开机,就怕半夜接到紧急电话,有时候刚躺下,想起还有个细节没确认,又赶紧爬起来查记录。 那时候老百姓看着也揪心。电视里天天播筹备进展,一会儿说场馆还在赶工,一会儿说又要应对新要求,大家又自豪又心疼。 有人主动报名当志愿者,顶着太阳在路口指路;有人捐钱捐物,就想帮着把奥运会办好。可看到国际上还有人挑毛病,比如故意放大一点小问题炒作,不少人心里也窝火 — 咱们这么努力,怎么还换不来一句认可?那种又累又委屈的感觉,好多人到现在想起来,还能体会到。 可谁能想到,才过十几年,风向全变了。现在国际奥委会愁得睡不着觉,好多国家一听要申办奥运会,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 ——办奥运要花几十上百亿,后期场馆维护更是麻烦,没人愿意当 “冤大头”。 这时候,他们又想起中国了,拐弯抹角问 “要不要申办 2036 年奥运会”,盼着中国能接下这个 “烫手山芋”。 但中国这次没松口,直接说了 “不”。为啥?不是赌气,是真的清醒了。 当年办奥运,是想让世界看见中国 — 看咱们能把大赛办得漂漂亮亮,看咱们的发展速度;现在不用了,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成都大运会,一场比一场办得好,中国的实力早被世界记住了。 再说了,当年国际奥委会那么 “挑剔”,现在没人办了才想起中国,这不是 “用得着人时朝前,用不着时朝后” 吗?中国才不上这个当。 咱们现在做事,只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对老百姓有没有好处。不申办 2036 年奥运会,不是怕麻烦,是知道自己要什么 — 早就过了靠办奥运 “证明自己” 的阶段了。 回头看,2008 年北京奥运会就像中国的 “成长课”,让咱们学会了怎么在国际上挺直腰杆,也看清了该怎么为自己打算。现在国际奥委会递来 “橄榄枝”,接不接全看咱们愿不愿意。

0 阅读:28

猜你喜欢

古今知夏

古今知夏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