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的一天,妇联专门派人,把女医生韩秀荣强行带走。面对这一突发状况,韩秀荣问道:"你们要干什么?把我带去哪里?"却没有得到任何回答。不久后,她被送到了呼和浩特,在内蒙古当了一名医生。 那个年代的特殊性,让很多现代人难以理解。一位训练有素的女医生,就这样毫无预兆地被调动到遥远的内蒙古。 当时的呼和浩特与今日截然不同,条件艰苦,环境陌生。但就在这片土地上,一个关于生命与温情的奇迹正在悄然发生,3000多名来自南方的孤儿,在广袤草原上获得了新生。 同一时期,南方大城市的福利机构正面临巨大压力。三年困难时期让上海、江苏、安徽等地的孤儿院不堪重负,3000多名孤儿营养不良,生存状况令人担忧。 全国妇联不断接到告急电话,康克清同志焦急地向周总理汇报。经过深思熟虑,周总理建议与内蒙古自治区领导人乌兰夫联系,寻求帮助。 乌兰夫当即表态:"与其临时调拨奶粉,不如将这些孩子接到内蒙古,由我们的牧民家庭抚养。"这一决定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担当,因为当时内蒙古的物质条件同样不富裕。 在周总理"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的指示下,从1960年到1963年,3000多名南方孤儿陆续北迁。这些孩子大多年仅两三岁,最小的才七八个月。 内蒙古成立了专门的接收机构,调配医疗和保育力量,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妥善安置。 消息传开后,牧民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有的骑马跋涉数百里,有的驾着勒勒车长途奔波。他们中有的家庭甚至一次性收养了五六个孩子,并亲切地称他们为"国家的孩子"。 这些草原父母将最好的食物和衣物都留给了孩子们,教他们说蒙古语、骑马、射箭,并供他们上学读书。 在这些孩子中,韩爱荣的经历尤为感人。1960年3月,她被父母遗弃在上海一户人家门口,后来被送到锡林郭勒盟,由一对汉族夫妇收养。直到2023年,通过DNA比对技术,已过花甲之年的她终于找到了90岁高龄的亲生父亲。 这样的团圆故事在不断上演。锡林郭勒盟公安局已经采集了129名"国家的孩子"的血样,成功帮助8人找到了亲人。一位参与此项工作的民警感慨道:"人世间最珍贵的是平安,最难得的是团圆"。 而韩秀荣医生,虽然最初是被动来到内蒙古,但据记载她后来在呼和浩特的医院安心工作,结婚生子。或许在她诊治的病人中,就有那些"国家的孩子"。历史的机缘巧合,让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的洪流交织在一起。 这段历史彰显了中华民族在困难时期的伟大情怀。尽管自身条件有限,内蒙古各族人民仍然毫不犹豫地伸出了援手。草原母亲们用无私的爱,哺育了这些来自远方的孩子,书写了民族团结的动人篇章。 2019年,"人民楷模"都贵玛被授予国家荣誉称号,她抚养了28个孩子。她曾说:"内蒙古的母亲们抚养了'国家的孩子',这是历史的丰碑,是民族团结、共渡难关的见证。" 这些"国家的孩子"始终铭记养育之恩。2020年疫情期间,61岁的梁引梅与91名兄弟姐妹以"国家的孩子"名义捐款抗疫。 他们表示:"60年前,国家给了我们第二次生命,草原将我们养育成人。疫情当前,我们应当尽绵薄之力,回报祖国母亲。" 这段历史深刻表明: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正是因为有着团结互助、守望相亲的宝贵精神。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种手足之情、家国之爱,始终是我们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国内权威媒体报道信源: 新华社《跨越六十载团圆 一名"国家的孩子"寻亲成功》
上海,女子去世,留下两名在美国生产的外籍女孩,她从未提及过孩子的父亲,在孩子的出
【4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