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一家庭,即将上大学的女儿,向爸爸索要每月3000元生活费,并且声称同学都有3000元,没钱养什么孩子。让男子没想到的是,妻子竟说没钱别娶妻生子。 “没钱生什么孩子?连每月3000块都给不起!”女孩带着哭腔的质问像把刀扎进父亲心里,电话那头的沉默比任何争吵都更令人窒息。 即将去南昌读大学的女儿坚持要3000元生活费,理由是“室友都这个数”,可父亲老陈心里清楚,自己每月六千多的工资要还两千房贷,三千块相当于全家收入的一半。 更让他心寒的是,妻子竟也嘟囔着:“没那个经济条件就别结婚生子啊。” 我们总是习惯用金钱来衡量生育资格,却忘了人类最动人的部分从来与财富无关。甘肃大山深处有个放羊老汉,用卖羊绒的钱供出两个大学生,孩子暑假回家就睡在铺草席的土炕上,但全家人围着一盏煤油灯读书的笑容,比很多豪宅里的家庭更温暖。 所以或许真正的生育成本从来不是银行卡余额,而是愿意付出多少爱与责任。 比如杭州有个单身妈妈每天骑电动车跑三单外卖,车座后绑着儿童座椅,等红灯时总会回头亲亲孩子的额头。她的支付宝余额经常不超过三位数,但给孩子准备的爱心便当永远有剥好的虾仁和切成小星星的水果。 相反某些年入百万的家庭,孩子扔给国际学校和外教,全家最亲密的交流是转账记录,这种精神层面的贫困,比物质匮乏更可怕。 当然不是说要歌颂贫困,但当我们用“没钱别生孩子”来简单划线时,其实是在否定人类最基本的韧性。 说到底,生育不是经济行为,而是生命与生命的彼此成全。那些认为没钱就不该生孩子的人,本质上是把人当成了商品,就像觉得买不起名牌包就不该进商场,却忘了温暖本身不需要标价。 人类之所以能延续千年,不是因为祖先们都有车有房,而是因为在最艰难的时刻,总有人选择用体温而不是钞票来温暖新生命。 就像此刻可能正发生在某个产房的故事:穿着洗旧工装的丈夫,颤抖着抱起皱巴巴的婴儿,护士拍下照片,他掉漆的手机屏还亮着刚刚结算工资的页面。但是当婴儿握住他手指的瞬间,整个世界都安静了。 也许我们该停止用"配不配"来讨论生育权,因为每个生命都是意外降临的礼物,重要的是接住这份礼物时,我们是否准备好了爱与勇气,而不是存款数额。 信息来源: 大象生活丨《女儿上大学要3000生活费,父亲:我工资才6千一个月》 文丨小王 编辑丨史叔
云南一男生考到郑州的大学,开学报到时,男生的爸爸、妈妈、妹妹、爷爷、姥爷、三个姑
【1评论】【2点赞】
迷迷糊糊就走到了这个岁数
我儿子现在研三,特么的一个月我给3000,惹不起老婆,没办法。
夜止
如果单单吃饭五六百就够了,至于还有没有别的费用就不清楚了
阿Q
往上数三代,谁家不是贫民?日子刚过好一点,自私自利的人开始大放厥词了。生养之恩大于天,居然还敢说养不起不要生。来人世一遭就这么对待父母吗?被西方的假仁假义假精致生活洗脑了吗?都想当个寄生虫,要点脸不?成年了有手有脚自己不会挣吗?啥都要靠父母,自己是个巨婴还敢大吵大闹,趁早结束自己一了百了,除了浪费粮食屁都不会的玩意!
咯咯
没明白什么是婚姻,什么是家庭就别结婚!自己都是个“孩子”要什么孩子?
迷迷糊糊就走到了这个岁数
补充一句今年单打学费10000,生活费10000打了3次。卧槽,钱包渐瘪
旺斌
没钱啥都不是。没钱就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