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没有卫星,没有无人机,是怎么定位到这么端正的? “没有GPS,他们是如何把紫禁城修得毫厘不差?”多年前,当北京故宫启动大修时,工程师们用现代精密仪器测量后发现,这座庞大的建筑群,其中轴线与正子午线的偏差竟然不足2度,在没有卫星和无人机的年代,古人究竟用了什么神秘方法? 众所周知,水会自动找平,其准确度比人眼高千百倍。建设之时,数万民工按网格挖出纵横交错的沟渠,随着清水的注入,原本起伏的地面突然呈现出清晰地脉络水平,老工匠们手持标尺穿梭其中,不时地在木桩上刻下标记。 真正的奇迹发生在夜间!老师傅们登上高处,利用特制的青铜窥管等对准北极星,在地面定下第一个基准桩,随后数里工地上,工匠们通过“三点一线”法,传递着精准方位,如此,一条贯穿南北的中轴线徐徐展开。 此外,当时的工匠们还发明了“击弦定平法”,这种方法,只要任何一处夯土高度偏差超过一厘米,便会有铜铃作响报警,据说,这种精度甚至超过了现代绝大部分先进仪器设备,其误差甚至更小。 事实上,真实的建造过程远比想象的更加复杂艰难,类似的“黑科技”比比皆是:用糯米灰浆代替水泥,用卯榫结构抵抗地震,甚至设计了暗渠系统让雨水悄然流失,避免因暴雨导致雨水集聚。 在古代,虽然没有精密的现代科技,作为支撑,但他们却巧妙地利用了天文、几何和物理知识,发展出一套极其精密和有效的测量定位系统。这种技术,即便放置现在,也很难再次超越复刻。 如今,古人的智慧成果或已失传大半,但随着技术发展,我们也已经有了更加精准、方便快捷的定位方式,北斗、GPS、伽利略等定位系统实时在线,可以轻而易举的实现厘米级甚至毫米级超高精度。 在卫星信号的加持下,大量数据内容实时传送给移动用户,从而实现无人机、自动驾驶等技术,它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工作效率。不过,在一些特殊地方,卫星信号会变弱或是完全失效,因此,古人的成果依然有着较高的使用率。 只能说,当我们沉迷于科技创造的精度时,殊不知,我们最原始的智慧本就来自于星空。古人将自然法则转化为工程智慧的能力远超我们想象,这种顺应自然的哲学,或许正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密码。 对此,您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呢?对于古代的定位、测量技术,您还知道哪些内容呢? 信息来源: 上观新闻|《古代没有卫星,那是如何测绘地图的?》 北晚在线|《导航 从星星指路到卫星定位》 中国新闻网|《古人如何导航?这些古代“黑科技”给你答案》 澎湃新闻|《【山东科协每日科普】没有现代测绘工具,没有人造卫星……看看古人如何测绘山河大地》 文|梅林 编辑|南风意史
古人为什么几千年没把郑州选为都城?今人却大胆选一个小县当省会,这事看立体地图你就
【312评论】【1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