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4年,唐朝宰相裴炎写下“青鹅”二字,武则天下令将其斩首,众大臣疑惑不解,武则天却冷冷说道:“你们把这两个字拆开再看看!” 裴炎出生在绛州闻喜,早年通过明经科考试入仕。他从小勤奋,专攻左氏春秋和汉书,在弘文馆苦读十年。起初当濮州司仓参军,管地方粮仓,后来调任御史,负责监察官员。唐高宗时期,他升为起居舍人,记录皇帝日常言行,接着任黄门侍郎,参与决策。调露二年,他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宰相,掌门下省事务。永隆二年,迁侍中,继续辅佐政务。高宗病重时,遗诏指定他与刘齐贤、郭正一为辅政大臣,维护李氏江山稳定。他在位时常常直言劝谏,对权臣干涉持反对态度。裴炎娶刘氏为妻,生二子裴懿和裴彦先,都在宫中任职。 裴炎在高宗晚年深受信任,调查太子李贤谋反案,导致李贤被废。高宗死后,裴炎建议武则天摄政,她正式掌控大权,裴炎任中书令。但很快矛盾显现。中宗即位后,想任命韦皇后父亲为宰相,裴炎反对,上报武则天,导致中宗被废,改立睿宗,裴炎因此获贵族衔。武承嗣请立武氏七庙,裴炎反对,称只有皇帝才有此权,比作吕后,武则天不悦而罢。裴炎坚持李唐正统,与武则天渐行渐远。 光宅元年九月,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专权。裴炎上奏建议让睿宗亲政,以化解叛乱。武则天听后大怒,认为裴炎有异心。监察御史崔詧告发裴炎受托辅政却不讨叛乱,还请太后归政,必有图谋。裴炎下狱,由骞味道、鱼承曄审讯。他刚烈不屈,坚持无罪。搜查中找到一封信,只写“青鹅”二字。武则天称拆字为“十二月我自与”,暗示裴炎答应十二月与徐敬业合作。群臣虽不解,但武则天以此为据,下令处死裴炎。同年十月,裴炎在洛阳都亭驿被斩,家产抄没,无积蓄。他的侄子薛仲璋涉徐敬业案,也加重罪名。 裴炎死后,武则天追究其支持者。刘齐贤贬为吉州长史,胡元范流放巂州。徐敬业起兵失败,被杀,反叛平息。武则天继续掌权,任用来俊臣、周兴等酷吏,设铜匭收集告密,加强控制。690年,她逼睿宗禅位,自称皇帝,改国号周。她推行政策,修建水利,薄赋徭役,加强边防,改善民族关系,推动经济上升。但她也加大打击力度,清除李唐拥护者。705年,神龙政变,张柬之率禁军杀张易之兄弟,拥立中宗复辟,武则天退位,同年病逝上阳宫,享年八十一岁。710年,睿宗为裴炎平反,追赠太尉、益州大都督,谥忠。 裴炎的案子反映了唐朝权力更迭的残酷。他从辅政大臣到被杀,只因坚持李唐正统,与武则天野心冲突。“青鹅”二字可能是借口,真实原因是政治对立。武则天虽有政绩,但手段严厉,导致许多忠臣被害。这段历史提醒人们,权力斗争中忠诚往往难保全身。裴炎的刚直值得敬佩,却也付出代价。 这事放到今天看,权力游戏到处都有。裴炎那种直言不讳的作风,在职场里可能也吃亏。武则天借“青鹅”除掉他,显示出高层斗争的阴谋多端。历史书上记载,这信可能是伪造,裴炎其实没勾结叛军。但结果就是他没了,武则天上位。想想那些笔记小说记录的细节,拆字法挺巧妙,却也荒唐。 裴炎家族后人也没好下场,兄弟流放,子孙受累。武则天后期虽有发展,但根基不稳,导致后来政变。她的无字碑,到现在还争论不休,有人说她功过难书。其实,这碑文没刻,可能因后世争议大,唐中宗时政局乱,碑文反复改。裴炎被平反后,算是迟来正义。
684年,唐朝宰相裴炎写下“青鹅”二字,武则天下令将其斩首,众大臣疑惑不解,武则
墨舞风华姿
2025-09-07 02:20:50
0
阅读: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