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导弹为什么如此精准?全靠这位身穿5块钱背心的老人!他曾用18月就破解了“钱学

历史拾遗者 2025-09-07 01:48:37

中国导弹为什么如此精准?全靠这位身穿5块钱背心的老人!他曾用18月就破解了“钱学森密码”,实现了导弹“指哪打哪”,这可是连美国科学家都无法完成的研究 ,他却做到了。他就是中国激光陀螺之父,高伯龙院士。 高伯龙1928年出生在广西南宁,原籍岑溪,那地方书香门第多,他爸妈都是文化人。从小他就爱捣鼓数学物理,1947年考上清华大学物理系,跟着叶企孙、周培源这些大牛学东西。宿舍里住着周光召、何祚庥、杨士莪,后来都成院士了。高伯龙成绩拔尖,1951年毕业还评上优秀生。本想搞理论物理,结果被分到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干实验活儿。他在那儿待了几年,1954年调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教书,讲热力学、量子力学啥的,还给全校开原子武器讲座。1960年代他继续教课,生活挺稳当。1971年,转到国防科技大学激光研究实验室,从这儿开始他的人生转折。 话说高伯龙接到任务时,已经快50岁了。钱学森交给团队两张纸,上面就几行字和光路图,号称“钱学森密码”,核心是激光陀螺技术。这玩意儿相当于导弹的眼睛,能让它跨山越海精确打中目标。中国当时刚射洲际导弹,射程9000公里,但精度差远了。美国1972年就搞出GG-1300型激光陀螺,用在战术导弹上,准到米级,还列为机密不外传。高伯龙盯着纸条琢磨,决定从头算起。他数理底子厚,通过大量公式推导,反推出关键参数。团队先想走二频差动路子,难度小点,但他不同意,说那样永远追在美国屁股后头,得上四频差动方案。美国试过四频但放弃了,认为没法用在武器上。高伯龙坚持己见,中国人没道理不行。 研发过程苦,高伯龙自学编程,敲代码模拟光路。没有场地,他就改废弃食堂当实验室,缺设备自己攒。缺材料,他雨天去工地捡大理石废料,运回来加工。18个月下来,他提出四频差动方案,避开二频的频率锁定问题,提高抗干扰和稳定性。1976年,他写出《环形激光讲义》,成领域基础书。中国导弹装上这技术,精度大跳,真正有威慑力。1994年,四频差动激光陀螺定型,中国成全球第四个掌握的国家,跟美法俄并肩。 高伯龙没停步,1984年样机通过鉴定,他继续推工程化。2006年出单轴旋转式惯性导航系统,2010年双轴系统,精度国内顶尖。用在海陆空装备上,海军测试百发百中,火炮扛高过载也没事儿。他带团队攻镀膜技术,表面加工到纳米级,确保稳定性。晚年他身体不行,住院三年,腿肿得厉害,还用老人机发短信指导学生,输入慢但一条条发。拒绝轮椅,上楼让人扶着走。团队讨论时,他指图纸讲要点,坚持到最后。 2017年12月6日,高伯龙在长沙走,89岁。葬礼在阳明山,他媳妇写挽联“该休息了老头子,安心去吧”。他的事儿让中国激光陀螺技术自力更生,领先世界。导弹潜艇这些大国重器,全靠他安的“中国芯”。想想他穿廉价背心干上亿项目,够接地气。 高伯龙一生低调,1997年选工程院院士时,已经69岁。他教出20多个军工博士,学生说老师像扫地僧,啥活儿都干。激光陀螺从理论到应用,他磨了40多年,填补中美差距。国外封锁技术,他靠原创路径走出来,四频方案现在全球顶尖。中国导弹精准,离不开这代人苦干。

0 阅读:0
历史拾遗者

历史拾遗者

挖掘被遗忘的历史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