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被烧毁160年后,专家打捞河道时,意外挖出一件罕见的文物?是真是假?  

另子维好故事 2025-09-06 23:17:06

圆明园被烧毁160年后,专家打捞河道时,意外挖出一件罕见的文物?是真是假?   在一个普通的清晨,圆明园河道边,考古专家团队正专注地进行着河道清理作业,他们试图修复这里的部分水系,让圆明园的旧貌能多一分重现在世人眼前的机会。突然,一位工作人员在河底淤泥中发现了一个被包裹的物件,只露出一角,却已让人感觉到它的不同寻常。专家们迅速围拢过来,随着淤泥被一点点清理,一个金属制品的轮廓逐渐浮现,待整个物件被完整挖出,大家都被深深震撼,这是一件鎏金铜象首,造型独特,精美异常,无疑是件国宝级文物。   圆明园的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康熙年间。1707年,康熙帝把北京西北郊畅春园北面的园林赐给了皇四子胤禛,这便是圆明园的前身,当时它只是座占地约千亩的藩赐园,康熙还亲自题写了“圆明园”匾额,“圆明”二字取自《中庸》,有着德行圆满、明辨是非的美好寓意。   胤禛登基成为雍正帝后,对圆明园极为喜爱,不仅增添了正大光明殿、勤政殿等诸多宫殿建筑,也完善了园林的水系和景观布局,让圆明园开始初具规模。   乾隆皇帝对园林艺术充满热忱,他六下江南,把江南美景和园林特色融入圆明园,还在圆明园东侧修建长春园,东南侧修建绮春园,三园连通,形成“圆明三园”格局,占地达5200余亩,建筑面积有16万平方米。圆明园里既有彰显皇家威严、气势恢宏的正大光明殿等宫殿,也有像烟雨楼这样精致典雅,在细雨中如诗如画的楼阁亭台,还有大水法、谐奇趣等洋溢着巴洛克风格的西洋建筑,是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并且园内还藏有无数奇珍异宝、古籍善本,堪称当时世界最大的博物馆。   然而,1860年,英法联军的到来让圆明园遭遇了灭顶之灾。10月6日,法军率先闯入,英军也随即加入了这场掠夺盛宴,他们疯狂抢夺一切值钱之物,带不走的就破坏,最后还为掩盖罪行,于10月18日下令火烧圆明园,大火持续三天三夜,这座经营150余年的皇家园林沦为废墟,无数生命消逝,大量珍贵档案典籍也在大火中化为灰烬,这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创,也是民族屈辱历史的深刻印记。   时光来到2013至2015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为加强圆明园遗址规划与保护,对大宫门区域开展了全面考古发掘,大宫门曾是圆明园正门,在“三山五园”格局里有着关键地位,而其御河遗址便是此次发掘的重点之一。当时御河早已干涸,河道被淤泥杂物填满,挖掘工作艰难重重,但专家们没有放弃,终于在河道底部淤泥中发现了这个沉睡已久的鎏金铜象首。   这尊鎏金铜象首,无疑是稀世珍宝。象首长鼻卷曲、长牙尖锐、耳朵宽大,每处细节都栩栩如生,线条流畅自然,表面纹理清晰可见,而且其鎏金工艺令人惊叹,虽在河底历经160多年,金层几乎没有脱落,依旧金光闪耀,足见清朝时期鎏金技术的登峰造极。据推测,它很可能是圆明园中鼎、炉等重要建筑装饰品的一部分,是皇家用器精品。   至于象首为何会遗落河道,专家有不同猜测。一种可能是当年英法联军抢劫搬运文物时,现场混乱,它不慎从搬运工具上滑落到河道里;另一种可能是因它体积、重量原因,或侵略者觉得它价值不够高而被遗弃在河道边,后被淤泥掩埋。   与幸运留在国内的它相比,很多圆明园文物的命运令人唏嘘,像十二生肖兽首中的鼠首、兔首曾被法国拍卖行非法拍卖,引发全球华人愤慨,虽然最后鼠首、兔首被法国皮诺家族无偿捐赠回国,马首也由何鸿燊购回捐赠,但圆明园还有大量文物仍漂泊海外,不过中国政府和民间从未停止过让文物回家的努力。   如今,圆明园遗址保护已受到高度重视,自1983年圆明园遗址公园成立后,经过多年建设,它已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等,持续的考古发掘,也在不断帮我们了解圆明园的过去,让那段辉煌的历史与灿烂文化有了更多实物佐证。

0 阅读:32
另子维好故事

另子维好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