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救朱元璋他身中九箭,朱元璋:朕定不负你!1390年,朱元璋下令抄陈家时,8岁的陈子善怒吼道:“我祖父陈德为你挡了9箭,我父亲也为大明战死沙场,为何要抄我家?”朱元璋也不恼,反而微微一笑说:“我只是抄了你的家,你应该感谢我才对”。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御书房的角落里,有一个不起眼的紫檀盒,盒子上没有雕花,也没有珍珠宝石装饰,只有一块被岁月磨得发亮的铜锁,打开它,一支锈迹斑驳的箭静静躺着,箭簇有些卷,羽毛也早已褪色,这不是一件装饰品,更不是猎物的战利品,朱元璋把它留在身边三十多年,每次批奏章前,总会看上一眼。 这支箭来自鄱阳湖,那一年,陈德站在战船前方,背对着万箭齐发的敌军,他不是不怕死,也不是不知道退一步能保命,他只是在那一刻,把命交给了同一条船上的那个人,战鼓声震得耳膜发麻,湖水被船只搅得翻腾,陈德的身影却稳如磐石,他挡下了第一箭、第二箭,直到第九箭穿透肩胛,整个人几乎被射成筛子,但他仍然站着,援军赶到时,他像一堵血肉之墙,死死挡在朱元璋身前。 战后,朱元璋亲自为他包扎,那时,他还不是皇帝,只是一个正在与命运拼杀的将领,他说过一句话,说得很轻,但所有在场的人都听得清清楚楚,他说,若有朝一日得天下,必不负陈德。 天下真的打下来了,陈德被封为临江侯,得了厚禄,也得了丹书铁券,那是一块可以免死的凭证,在明初,不多,陈德没有骄傲,没有张扬,他知道自己是靠命换来的荣誉,他仍旧带兵打仗,打到老伤复发,倒在营帐里,死讯传到宫中,朱元璋辍朝三日,亲写悼文,那一年的春天,紫禁城的梅花开得早,风一吹,就像飘着雪。 陈德的儿子叫陈镛,这人继承了爵位,却没有继承父亲的心性,他不爱兵法,不懂战阵,却喜欢与权贵周旋,结交门客,朝中风声紧,他却偏偏与胡惟庸来往密切,那年查账时,兵部翻出大堆账册,发现陈家私售军粮,贪墨军饷,甚至有人在陈家账本上找到“漕运回扣”这样的字眼,这些事情,朱元璋一开始都没有动手,他忍着,忍到胡惟庸案爆发,才下了决心。 那是1390年的秋天,应天府的巷子里飘着桂花香,陈家的大门却被锦衣卫踹开了,铜器滚出门槛,账册撒了一地,铁券被人随手丢进筐里,陈德留下的那块铁,不再是护身符,只是一块冷冰冰的废铁,陈镛已经死了,家中只剩一个八岁的孩子,叫陈子善,他站在门口,看着祖父的画像被摘下,看着祖母的首饰被装进封条袋,他不知道为什么,他只记得父亲曾经说过,咱们陈家是救过皇上的。 朱元璋在宫中听说这事,沉默了很久,他不后悔抄家,因为律法面前不能留情,但他也没有杀人,因为那支箭还在书房的盒子里,他没有忘记陈德,他只是不能容忍陈镛,陈家罪不至死,但也不能再荣华富贵,于是陈子善被送到云南,那是边陲,也是避风港。 云南的山路崎岖,田地贫瘠,陈子善在那里长大,他没有再回过京城,没有再穿过朝服,他种菜、砍柴、挑水、织蓑衣,别人问起陈家旧事,他只说一句:“早过去了,”但他从没扔掉那支箭,他用一块布包着,藏在箱底,每年清明,他会拿出来擦一擦,然后再收回去。 历史书里写陈德的战功时,用了很多笔墨,也写了陈镛的败绩,用了不少篇幅,但写到陈子善,只留了几句话,说他晚年隐居,不问政事,无子,绝嗣,这几句话看似平淡,却比刀剑还锋利,它写的是一个家族的终局,是一段恩义的收尾。 朱元璋晚年常常发怒,对朝臣动辄斩首,有时连太子都不敢劝,他知道自己立国不易,也知道功臣难驯,他曾亲手砍掉开国元勋的头颅,也曾夜里看着那支锈箭,长叹不语,他不后悔,他知道,如果不这么做,大明走不远。 陈家不是第一个被抄的,也不是最后一个,但它的结局,比蓝玉、李善长、胡惟庸都要好,因为它有一支箭,这支箭救过皇帝,也救了一个八岁的孤儿。 那年秋天,陈子善离开应天府时,天刚好放晴,马车驶过午门,他没有回头,他知道,祖父用命换来的东西,已经还清了。 多年后,有人到云南访旧,听说当地有一户人家,祖上曾是大将军,家中没有财宝,只有一支铁箭,那人看了一眼,说这箭锈得厉害,怕是没用了,陈子善笑了笑,说:“用得着的时候,它挡过九箭;用不着的时候,它挡过满门抄斩,” 信息来源:(明史·卷一百一十三·列传第十九)
为救朱元璋他身中九箭,朱元璋:朕定不负你!1390年,朱元璋下令抄陈家时,8岁的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9-06 20:39:20
0
阅读: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