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铭宸(1894—1933)一位著名的抗日将领,在九一八事变后毅然投身抗日武装斗争,最终为国捐躯。[祈祷][祈祷][祈祷] 孙铭宸,1894年出生于辽宁清原富裕的乡绅家庭,这使他得以接受良好的教育。他与兄长孙铭武都怀有强烈的爱国热情。与性格刚烈、早年从军的兄长不同,孙铭宸走的是“教育救国”的道路。他曾担任清原县大孤家子小学的校长和教员,致力于培养下一代,启迪民智。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难当头,孙铭宸与其兄孙铭武的思想和道路实现了交汇。他们共同认识到,在侵略者的铁蹄下,唯有武装反抗才能求得民族生存。 1931年10月,孙铭武、孙铭宸兄弟与张显铭等人在家乡清原组织民团,创建了辽东地区最早的抗日武装之一——辽东血盟救国军。孙铭宸虽为文人出身,但积极为部队筹集粮饷、购买武器,并利用其社会声望动员家乡子弟参军抗日。 1932年初,为了壮大抗日力量,孙铭宸成功策动了伪军驻清原县城的的一个连队起义,携带大量武器弹药加入了救国军,极大地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力。 1932年4月,唐聚五在桓仁誓师成立“辽宁民众自卫军”,孙铭宸所部被编为第16路军,他担任司令(其兄孙铭武已于1932年初被汉奸杀害)。 他率领部队活跃在清原、新宾、柳河一带,多次与日伪军激战,曾指挥部队攻打清原县城和南杂木等日伪重要据点,给敌人以沉重打击,其部队规模一度发展到数千人。 1932年秋,辽宁民众自卫军在日军的重兵围剿下主力受挫,大部溃散。但孙铭宸拒绝投降,收拢余部,继续坚持抗日游击斗争。 1932年底,孙铭宸率部突围,前往热河(今河北、辽宁、内蒙古交界一带)寻求与关内抗日力量会合。他的部队被北平东北抗日救国会统编为“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第三军团第四梯队”,他担任司令官。 1933年初,他率部在黑龙江省木兰县境内与日军遭遇,激战中身负重伤不幸被俘。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和严刑拷打,孙铭宸大义凛然,宁死不屈,最终英勇就义,实践了其抗日救国的铮铮誓言。 孙铭宸与他的兄长孙铭武一样,都是从乡土中成长起来的抗日英雄。他们毁家纾难,从一位地方乡绅/教育工作者转变为坚定的抗日指挥官,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危亡时刻所迸发出的强大凝聚力与牺牲精神。 2015年8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将孙铭武、孙铭宸兄弟共同列入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他们的英雄事迹得到了国家的正式褒奖和人民的永久怀念。 孙铭宸的一生是“投笔从戎”的典范。他从一位启迪民智的校长,在国家需要时毅然拿起武器,成为令敌人胆寒的抗日司令,最终为民族解放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其气节与功绩永垂不朽。 #万能生活指南# #不忘先辈致敬#
孙铭宸(1894—1933)一位著名的抗日将领,在九一八事变后毅然投身抗日武装斗
史迹奇闻号
2025-09-06 19:08:1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