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半导体核心材料:碳化硅概念,最正宗的10家公司梳理!
1、天岳先进
核心逻辑:公司作为碳化硅衬底领域的全球领军企业,在导电型碳化硅衬底市场以22.8%的份额位居全球第二。
公司亮点:
(1)技术领先:已经实现8英寸导电型衬底量产,并且全球首发12英寸衬底,掌握液相法生产P型碳化硅技术;
(2)客户优质:与英飞凌、博世等国际巨头长期合作,产品通过车规级认证。
2、露笑科技
核心逻辑:公司从2020年起,便开始布局碳化硅领域,设立合肥露笑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掌握了4英寸、6英寸导电性碳化硅衬底片的工艺。
公司亮点:
(1)技术优势:拥有独家“导模法”晶体生长技术,在碳化硅单晶生长技术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2)成本竞争力强:合肥基地6英寸衬底良率突破65%,单价较国际低30%。
3、晶盛机电
核心逻辑:作为国内长晶设备的领军企业,实现了碳化硅单晶炉等关键设备国产化替代,国内碳化硅单晶炉市场占有率超60%。
公司亮点:
(1)设备优势:率先实现8英寸碳化硅长晶设备的交付,已向天岳先进等行业领先企业供货并进行验证;
(2)技术协同:通过与中科院等科研机构合作,碳化硅晶体生长良率提升了15%。
4、英唐智控
核心逻辑:公司通过一系列项目建设和技术合作,在碳化硅产业进行布局,计划在成都建设年产72万片的6英寸特色工艺线。
公司亮点:
(1)国际化布局:通过日本合资公司在印度建设碳化硅芯片制造工厂,初期月产能1万片晶圆;
(2)技术支撑:通过收购英唐微技术和参股上海芯石,整合二者在半导体领域的技术资源。
5、立昂微
核心逻辑:在碳化硅基氮化镓芯片研发方面,旗下立昂东芯专注于相关技术的突破,已经完成开发国内第一款6英寸0.45微米-0.25微米的碳化硅基氮化镓工艺技术产品开发。
公司亮点:
(1)产品线完善:公司的6-8英寸硅片产品订单需求旺盛,12英寸硅片产能利用率提升,出货量增加;
(2)技术优势:技术积累深厚,具备从硅基到化合物半导体的技术延伸能力。
6、三安光电
核心逻辑:公司是国内少数实现碳化硅全产业链布局的IDM企业,覆盖了衬底、外延、器件的全产业链布局,实现各环节协同发展,确保供应链安全。
公司亮点:
(1)产能优势:湖南基地规划年产36万片6英寸SiC(碳化硅)晶圆,8英寸碳化硅产能逐步释放;
(2)技术优势:在碳化硅领域拥有多项核心技术和专利,碳化硅二极管产品已经向多家头部企业供货。
7、斯达半导
核心逻辑:公司作为国内IGBT(绝缘栅双极晶体管)模块的领军企业,在车规级碳化硅 MOSFET模块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产品适配蔚来、小鹏等车企的800V平台。
公司亮点:
(1)市场优势:在车规级模块市场,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5%;
(2)技术延伸:光伏储能领域外延片自供率提升至60%。
8、新洁能
核心逻辑:公司专注于功率器件设计领域,在碳化硅MOSFET方面有深入布局,公司已经成功推出第二代碳化硅MOSFET系列产品。
公司亮点:
(1)产品线丰富:推出650V/900V 碳化硅器件,应用于工业与新能源领域;
(2)技术优势:在第三代半导体方面已经获得6项专利授权,推出的碳化硅 MOSFET产品通过客户验证。
9、扬杰科技
核心逻辑:专注于碳化硅芯片器件及封装环节,在碳化硅的器件方面具备批量供应能力,可提供650V、1200V等不同电压等级的产品。
公司亮点:
(1)产品线完整:覆盖碳化硅二极管、MOSFET等器件,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光伏、5G通信等多个领域;
(2)客户绑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已经进入小米、比亚迪等头部企业供应链。
10、时代电气
核心逻辑:公司在功率半导体器件领域,拥有芯片、模块、组件及应用的全套自主技术,建有6英寸双极器件、8英寸IGBT和6英寸碳化硅的产业化基地。
公司亮点:技术实力雄厚,建有国内首条、全球第二条8英寸IGBT生产线,并兼容碳化硅;公司6500V IGBT模块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半导体材料作为现代电子产业的基石,从第一代的硅、锗,到第二代的砷化镓、磷化铟,再到如今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碳化硅和氮化镓。碳化硅具备高禁带宽度、高击穿电场、高热导率、高电子饱和漂移速率等优势,成为了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中的核心代表。其在新能源汽车、5G通信、智能电网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前景。
消息面上,据《科创板日报》5日讯,为提升性能,英伟达在新一代Rubin处理器的开发蓝图中,计划把CoWoS先进封装环节的中间基板材料,由硅换成碳化硅(SiC),台积电正推进相关研发。
注意:本文涉及资讯、数据等内容来自网络公共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