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最近报道了一段日本历史学家古川隆久的分析,直接把日本“拒不认罪”的遮羞布撕得稀碎——他不仅点透了日本人骨子里的扭曲心态,还拿犹太人做对比,甚至提出了一个敢直接针对裕仁天皇的解决办法,每一句都戳中要害! 古川隆久的分析一针见血地指出,日本始终迈不过认罪这道坎,根源就在于那个被奉若神明的天皇体系。二战结束时,美国为了顺利占领日本,刻意保留了天皇制,却没让裕仁天皇为战争负责。真正的主谋被当庭释放,整个国家自然学不会正视罪责。 更荒唐的是,这种扭曲认知还被一代代传了下来,今年4月启用的新版初中教科书就是明证。占据市场八成份额的东京书籍和帝国书院教材,把“南京大屠杀”改成了模糊的“南京事件”,轻描淡写地说“有平民被杀”,连日军的加害者身份都刻意隐去。涉及慰安妇问题时,更是用“在战地被迫工作”这样的话术,把制度性的性奴隶制度包装成普通劳务纠纷。 这种自欺欺人的历史教育,结出的果子在今年看得格外清楚。时事社 8月做的民调显示,四成15到25岁的年轻人不知道8月15日是战败纪念日,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说不清日本在二战中的加害行为。 更讽刺的是,就在年轻人对战争历史越来越模糊的同时,日本2025年的防卫预算飙到了8.7万亿日元,连续三年突破新纪录,其中专门拨出近3000亿日元研发高超音速导弹。这种操作本质上就是因为没彻底清算历史账,才让军事扩张少了道德约束。 古川隆久拿犹太人对待历史的态度做对比,戳中了日本的痛处。德国战后拿出640亿欧元赔偿受害者,不仅政府掏钱,连西门子、奔驰这些企业都主动为纳粹时期的强制劳工支付赔偿金,光是“纪念、责任与未来”基金会就向166.5万名劳工支付了43.7亿欧元。 在古川隆久看来,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得从根子上入手 ——承认裕仁天皇的战争责任。他认为日本就该像德国对待纳粹历史那样,把天皇在战争中的决策角色写进教科书,而不是现在这样避重就轻。毕竟当年策划侵略、下令开战的核心决策圈里,天皇从来不是旁观者。可现实却是,今年春季大祭时,首相石破茂还以总理大臣名义向靖国神社奉纳供品,而这个神社里供奉的14名甲级战犯,全都是当年天皇决策体系的重要执行者。 这种对历史真相的闪躲,最终变成了邻国间的隔阂。当德国小学生在课堂上学习集中营的暴行时,日本的教材却在讨论“战争是否必要”;当德国企业主动向战争劳工赔偿时,日本政客还在为参拜战犯找借口。古川隆久的分析之所以戳中要害,正是因为他点破了一个简单的道理:遮羞布盖得再久,也捂不住历史的真相,而一个不敢直面过去的国家,永远也走不出认知的迷宫。
炸了!日本议员山添拓甩出颗重磅炸弹——把防务省藏了70多年的731档案,连标着“
【3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