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9月4日报道,特朗普在今天的电话会议上告诉欧盟各国领导人,欧洲必须停止购买俄罗斯石油,并加大对中国的经济压力。 俄乌冲突已持续三年,和平进程却陷入僵局,特朗普年初上任时曾高调宣称"24小时解决危机",如今却因进展缓慢而陷入焦虑。 据白宫官员透露,特朗普在会上情绪激动,直接点明欧盟每年仍向俄罗斯支付11亿欧元燃料款,这笔资金"正在为俄军提供子弹和坦克"。他甚至威胁称,若欧盟不切断俄油购买,美国将考虑对欧洲进口商品加征关税——这一招数与他7月对印度实施的100%惩罚性关税如出一辙。 但真正引发外界关注的,是特朗普突然将矛头转向中国。他声称"中国通过能源合作向俄罗斯输血",要求欧盟对中国实施"二级制裁",包括限制技术出口、提高贸易关税等措施。 这一指控的直接导火索,是三天前中俄蒙三国在北京签署的《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协议》。这条年输气量480亿立方米的能源大动脉,不仅将让俄罗斯未来30年每年从中国获得270亿美元收入,更标志着中俄能源合作从"买卖关系"升级为"战略绑定"。 "特朗普的愤怒,本质上是能源市场的挫败感。"能源市场分析师李明指出。美国页岩油产业本指望通过俄乌冲突抢占欧洲市场,但欧盟早在2022年就停止进口俄罗斯原油,2023年又切断燃料进口,看似为美国能源腾出空间。 然而现实是,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国仍通过管道进口俄油,而印度等国则将俄罗斯原油精炼后转售欧洲,形成"曲线进口"链条。更令美国头疼的是,中俄能源合作采用本币结算,直接动摇了美元在国际贸易中的主导地位。"当中国用人民币支付俄气,当俄罗斯用卢布购买中国军工产品,这比任何军事行动都更让华盛顿不安。" 欧盟面对特朗普的要求陷入两难。一方面,欧盟委员会早在2023年就提出立法,要求2028年前彻底停止进口俄气;但另一方面,德国、意大利等工业大国仍依赖俄罗斯天然气,匈牙利更是公开反对能源制裁。 更微妙的是,欧盟近年来正试图在中美之间保持战略平衡——既接受美国安全保护,又与中国保持巨额贸易往来。2024年欧盟对华出口额达4800亿欧元,若因特朗普要求而破坏这一关系,无异于"自断经济命脉"。 中国外交部在9月5日的例行记者会上,用三句话回应了这场风波:"中国不是危机制造者,中俄合作不针对第三方,反对任何非法单边制裁。"这番表态背后,是中俄能源合作的深度与韧性。 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不仅将保障中国北方能源安全,更通过蒙古国形成"陆上能源走廊",使中国摆脱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而俄罗斯则借此获得稳定收入,为其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提供资金支持——这种"各取所需"的合作模式,恰恰戳中了美国试图孤立中俄的痛点。 特朗普的施压能否奏效?从目前看,欧盟短期内妥协的可能性极低。法国经济部长布鲁诺·勒梅尔在会后表示:"能源转型需要时间,经济制裁更需谨慎评估。" 而德国总理默茨则强调:"欧盟将坚持多边主义,不会成为任何大国的棋子。"这些表态折射出欧盟的战略自主意识正在增强——从数字税到能源政策,从贸易谈判到安全合作,欧洲正试图摆脱"美国附庸"的角色。 这场能源与经济的博弈,本质上是后冷战时代国际秩序重构的缩影。当美国试图用关税大棒和制裁威胁重塑盟友关系时,中俄却通过能源合作构建起"非西方阵营"的纽带。 特朗普的施压或许能暂时转移国内对其外交失败的批评,但无法改变一个事实:在全球化深度发展的今天,任何试图通过"脱钩断链"维持霸权的做法,最终都将反噬自身。 那么,对于这场风波留给世界的思考是:当大国博弈从军事对抗转向经济与能源领域,普通民众的生活又将受到怎样的影响?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受到中国的巨大刺激,特朗普对欧洲下两道死命令,不像是做做样子。上合峰会和九三
【18评论】【7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