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驻华使领馆9月3日写道:“有个重要的问题要回答,那就是不知中国是否会提及,美利坚合众国为帮助中国驱逐极不友好的外国入侵者从而获得自由而曾给予中国的巨大支持和作出的浴血牺牲。” 回溯到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便陷入了艰难的抗战岁月。彼时,美国对中日争端推行不介入、不干预政策,对日本侵占中国东北的行径仅做出软弱回应。 直至 1937 年七七事变,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国民政府起初并未向美国求援,而是期望英、美、法等西方国家能出面干涉,结束中日冲突。随着九国公约会议和陶德曼调停失败,国民政府才将外交重心转向美国。 1938 年底至 1939 年初,中美达成桐油借款协议,这被视为美国援华和战时中美合作的开端。此后,1940 年又有华锡借款和钨砂借款。 不过,这些借款有着诸多限制,中国利用贷款购买物资也并非一帆风顺。美国国内中立法的掣肘,以及罗斯福政府在对华政策和对日政策之间寻求平衡,使得中国争取美国援助之路充满艰辛。 美国援华的最低目标只是维持中国抗战不致崩溃,最高限度是不引发日本对美国的报复行动。 除了经济援助,美国在军事援助方面也有自己的考量。在抗战爆发后的头半年里,有 279 架美制飞机运抵中国,此后数量急剧减少。1941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开始全面援助中国,援华方式由易货借款升级为货币借款。 美国曾派遣史迪威来华,主导打通中印公路,即 “史迪威公路”,成为战时国际援华的重要通道。但在军事合作过程中,中美之间也存在着诸多矛盾与分歧。 美国在抗战期间对中国的援助,并非毫无条件的单方面恩赐。在易货贸易中,美国垄断了中国钨、锑、锡等矿产品的产销,中国在定价权上受制于美国。 而且,由于易货矿产生产成本增加,收购价格却被美国控制,导致中国矿业产能衰退。1942 年的 5 亿美元借款,中美两国在借款使用方面纷争不断。 美国希望监督贷款用途,而中国政府认为贷款已给予中国,应拥有自主决定权,无需美国监管,否则有损主权。 再看抗战时期的国际援助,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在全民族抗战初期成为中国空中战场的主力。1937 年 11 月首批抵达南京,随即投入战斗,打破了日军 “空中不可战胜” 的神话。 在武汉会战期间,著名的 “四二九” 空战中,苏联志愿航空队与中国空军并肩作战,击落大量敌机。 从 1937 年至 1941 年苏德战争爆发前,约 2000 名苏联飞行员来华,200 余人牺牲在中国战场,为中国撑起了 “空中保护伞”。 在新闻报道方面,众多国际友人也为中国抗战发声。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让世界第一次认识中共及其领导的抗日力量。艾格尼丝・史沫特莱深入抗战前线,如实向世界披露日军暴行和中国军民的英勇抵抗,还积极为中国抗战募捐。 詹姆斯・贝特兰积极为中国抗战发声,他的报道让世界看到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才是抗战胜利的希望所在,并且投身援助中国抗战的行动。
从历史的角度审视,美国在抗战期间对中国的援助是在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自身利益的驱动下进行的。如今,中国已今非昔比,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强劲的实力与大国风范。 面对过往的历史,我们不禁要问:美国在提及对中国抗战的援助时,是否也该反思其背后复杂的利益纠葛?而对于这段历史,各位读者又有着怎样的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