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93阅兵最让西方破防的,是东风导弹吗?错了。真正让他们从骨子里感到恐惧和绝望的,是每一个士兵手腕上那个像 “电话手表” 一样的小东西 —— “战争神经”。 当徒步方阵踩着正步走过城楼时,西方军事观察员的镜头死死盯着士兵手腕: 银灰色的终端比烟盒略大,屏幕亮着淡蓝色的光,和士兵的作训服融为一体,看起来普通得像学生用的电子表。 可五角大楼的实时研判群里,消息已经炸了锅:“不是简单的通讯设备,是单兵战术节点,能直连卫星和火力单元!” 去年朱日和演习的实战场景,早把这块 “手表” 的威力藏不住了。 一名侦察兵在荒漠里发现 “蓝军” 隐藏的雷达站,没等他用对讲机汇报,手腕上的终端已经自动识别出目标型号 ——“AN/TPQ-53 反炮兵雷达”,同时弹出三个可调用的火力选项: 10 公里外的迫击炮班、25 公里外的无人机分队、50 公里外的远程火箭炮。 AI 还标红了最优方案:“无人机携带温压弹,打击后迫击炮补射,耗时最短且暴露风险低”。 侦察兵点下确认键,12 分钟后,无人机传回的画面里,雷达站已经成了一片火海。 这种 “发现即摧毁” 的效率,美军到现在还在试验场里摸索,他们的单兵终端还得靠人工输入坐标,一套流程走下来,至少要半小时。 西方网友在直播弹幕里刷 “这是 AI 合成的吧”,却不知道这块终端背后,是一张覆盖全域的 “作战云”。 天上的高分卫星实时传地形数据,空中的预警机筛选目标,地面的装甲车辆共享位置,甚至后方的医疗站都能通过终端查看士兵的生命体征 。 有次演习,一名士兵模拟中弹,终端立刻自动向最近的救护直升机发送坐标,还同步上传了他的血型和过敏史,比人工汇报快了 4 倍。 这种 “千人千面” 的战场服务,美军根本做不到: 他们的陆军终端连空军的战机数据都调不出来,还在为 “各军种通讯频段不兼容” 每年花几十亿美金改造,而我们的士兵抬手就能看无人机的侦察画面,低头就能调火箭炮的打击参数。 更让西方绝望的是 “成本”。美军的 “联合战术终端” 一套要 1.2 万美元,还只配给特种部队,算上配套的卫星和服务器,整个系统花了 200 多亿美金,覆盖范围却不到 30%。 而我们的 “战争神经”,成本只有他们的五分之一,连边防的普通巡逻兵都能人手一个。 去年加勒万河谷的冬天,巡逻兵靠终端实时传回高原的风速和积雪数据,后方根据这些信息调整巡逻路线,还能提前把暖宝宝和高热量口粮送到补给点。 这种 “高科技下放到基层” 的能力,恰恰戳中了美军的死穴。 他们依赖昂贵的大型装备撑场面,一旦装备受损,战斗力就断了腿;而我们靠 “分布式” 的节点,就算个别终端出问题,其他士兵的设备还能补位,整个战场网络不会瘫痪。 《简氏防务周刊》的军事专家在评论里写:“中国的单兵终端,把‘平台中心战’彻底掀翻了。” 过去美军靠航母、隐形战机当 “战场主角”,现在我们的每一个士兵都是 “主角”—— 他们能当侦察兵,能当引导员,甚至能临时指挥火力单元,组成一张灵活的 “杀人蜂群网”。 就像阅兵时,那些士兵迈着整齐的步伐,手腕上的终端屏幕偶尔闪过数据的微光,外人看不出门道,可西方军事圈心里清楚: 这不是一块简单的设备,是一套全新战争体系的 “神经末梢”,从士兵的手腕到战场的 “大脑”,数据流转比光速还快。 东风导弹的尾焰是 “硬威慑”,而这块 “电话手表” 是 “软颠覆”—— 它宣告着 “单兵作战” 时代的结束,也宣告着西方依赖了几十年的战争模式,已经跟不上节奏了。 信源:西方集体破防!九三阅兵6大“黑科技”颠覆认知!——主持人紫琦
红旗-29弹体极其巨大、粗壮,每部发射车为两联装,仅携带两发拦截弹。这种导弹在当
【1评论】【2点赞】
我愿为你风中立
牛逼啊牛逼,我为祖国母亲骄傲![滑稽笑][滑稽笑]
用户13xxx38
赞
眼科专家
真是牛逼,未来终将是AI的天下,量子计算决定一切
用户13xxx53
观看阅兵时就发现,右边这两个兵哥哥眼睛睁得溜圆,炯炯有神的!
用户94xxx74
还是的有网络支持,十几年前中建五局在深圳建筑工地搞了个工人在工地即时显示位置,每个工人安全帽上有一个带编码的芯片,里面有工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工种,工人在各十楼层工作,终端电脑就会显示,什么工种有几人在几层工作。每个楼层都安装有一个无线信号接发器。
长天鲲鹏
这个玩意大规模启用之前,在各种机器狗的火力冲击之下,它们就得崩溃!想一想铺天盖地不惧生死如潮水涌来的机器狗,打不死,打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