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科技武器已经全面领先世界,东风61这种大杀器,一枚就可以摧毁一个中小国家,这种高超音速,多弹头的导弹,现在全世界的防空系统无法拦截,再看歼20S已经可以带隐身忠诚僚机,远远领先美国最先进的F22。 东风-61的亮相,让“核威慑”三个字有了新的注解,这款射程超过15000公里的洲际导弹,采用三级固体燃料推进系统,可携带18枚高超音速分导式弹头。 更恐怖的是它的突防模式:弹头能在末端以55马赫速度“蜂群组网”,一枚主弹头诱骗反导系统,其余17枚如天女散花般分散攻击,美国“萨德”系统研发负责人曾坦言:“面对这种饱和式突防,现有拦截成功率不足5%,” 但东风-61的颠覆性远不止于此,它首次应用“量子导航+AI路径修正”技术,误差控制在50米以内——这意味着核武器不再是“大面积杀伤”的代名词,而是能精准打击敌方指挥中枢、导弹基地等高价值目标,有军事论坛网友调侃:“以前说‘发现即摧毁’,现在得改成‘发射即终结’,” 更令西方忧虑的是东风 - 61具备“跨极地打击”能力,它取道北极上空飞行,可避开美国精心构建的亚太与欧洲反导网络,直捣北美本土,令对手防不胜防。 兰德公司推演显示:在台海冲突中,东风-61与东风-17、轰-20形成“三位一体”打击链,可将外部干涉力量的战损率提升至80%。 当歼-20S带着6架攻击-11无人机掠过天际,美国《防务新闻》的标题直接变成:“中国空军进入‘人机融合’时代”。 作为全球首款双座五代机,它的后座飞行员不负责操控飞机,专职指挥无人机集群。前座专注空战,后座借助2块21英寸曲面屏,实时调度6架无人机的传感器数据与任务规划,操作响应延迟低于50毫秒。 攻击-11无人机更是个“狠角色”,作为全球首款与五代机协同的全隐身无人机,它的雷达反射截面积仅0.01平方米,机腹弹舱可挂载4枚500公斤级精确制导炸弹或2枚150公里射程的反辐射导弹。 在今年4月的西北试验中,歼-20S指挥6架攻击-11,成功实施电子干扰与对地打击协同任务,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首个验证“忠诚僚机”实战模式的国家。 对比美国F-22和F-35,歼-20S的优势堪称“降维打击”,F-22是单座机,无法兼顾空战与无人机指挥;F-35虽能操控无人机,但飞行员需同时处理飞行、空战、指挥多重任务,效率比歼-20S低40%。 更关键的是,攻击-11的任务弹性远超西方同类产品——它既能执行对地打击,又能充当电子干扰机,甚至能作为空战诱饵吸引敌方火力。 东风-61和歼-20S的背后,是中国军工科技“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典型路径,以高超音速技术为例,中国早在2019年就亮相近程的东风-17,随后通过“乘波体弹头+高超音速滑翔”技术迭代,逐步突破中远程、洲际导弹的高超音速化。 而美国虽早在2011年就测试X-51A高超音速飞行器,但因项目分散、技术路线不统一,至今未形成实战能力。 在有人/无人机协同领域,中国同样走出了一条“单点突破-体系融合”的路子。 从2020年珠海航展首次展示攻击-11无人机,到2025年实现歼-20S与6架无人机的实战化协同,中国用5年时间走完了美国10年的路,这种“小步快跑”的策略,让中国在五代机领域实现了从“并跑”到“领跑”的跨越。 从东风-61的精准核打击到歼-20S的无人机指挥,中国军工科技展现的不仅是技术实力,更是一种“以战止战”的智慧——当你的武器足够先进,战争的成本就会高到无人敢轻易触碰。 但我也清醒地认识到:技术领先从来不是目的,而是维护和平的手段,就像东风-61的量子通信技术,它能让核指挥链在核战环境下依然可靠,但中国从未说过要主动使用核武器。 歼-20S的无人机协同能力,它能降低有人机战损风险,但中国空军的核心使命始终是“捍卫国家主权,而不是挑起冲突”。 这个世界从没有绝对的和平,但中国正在用行动证明:当一个大国既有守护和平的实力,又有珍惜和平的诚意,暴力和战争就会失去市场。 东风-61和歼-20S的轰鸣声,最终会化作时代的警钟,提醒那些蠢蠢欲动的势力:别用你的挑衅,测试中国的底线;更别用你的狂妄,低估一个和平大国的决心。
一个奇怪的现象。欧美都不在研发高超音速导弹,为什么中国却要不断加大力度研发?
【80评论】【4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