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戴旭大校曾说:“中国总是对全球的善意过剩、而武力又稍显不足,这种不平

优优谈过去 2025-09-05 11:40:13

2014年,戴旭大校曾说:“中国总是对全球的善意过剩、而武力又稍显不足,这种不平衡,恰恰是最致命的。”他以此提醒,真正的和平,应建立在力量的均衡之上,你越怕它,它越嚣张,在面对美国的挑衅时,我们绝不能软弱处理![凝视] 在当今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中国如何在展现善意的同时保护自身利益,成为一个关键课题。 国防大学教授戴旭曾在2014年提出一个深刻观点:“中国总是对全球的善意过剩、而武力又稍显不足,这种不平衡,恰恰是最致命的。”这句话并非随意之言,而是基于历史教训的理性判断。 回望历史,甲午战争后的中国曾满怀善意寻求和平,结果却是更深的屈辱,而新中国成立初期,正是因为在朝鲜战场上展现出的实力,才真正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 这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在国际博弈中,单纯的善意往往被视为软弱的信号,戴旭常说“和平不能幻想”,真正的和平必须建立在力量均衡的基础上。 新冠疫情期间,中国向120多个国家提供了超过22亿剂疫苗,派出大量医疗专家组支援全球抗疫,在非洲,中国援建的坦赞铁路、亚吉铁路至今仍在发挥重要作用。 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中国累计派遣维和人员超过5万人次,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最大的维和出兵国,这些都是中国善意的具体体现。 然而,善意需要实力来守护,当前,中国在台海、南海等核心利益问题上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在科技领域也遭遇封锁打压,没有相应的反制能力,善意可能被误读为可以随意欺凌的软弱。 戴旭曾分析美国的行为模式,指出其奉行的是“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种实用主义外交策略在国际关系中十分常见。 冷战时期,中美因共同面对苏联威胁而合作;苏联解体后,美国又将中国视为主要竞争对手,这种变化充分说明,国际关系的本质是利益博弈,而非情感交往。 面对这样的现实,中国需要在坚持和平发展的同时,建设与国家地位相称的国防力量,近年来,中国海军走向深蓝,保护海外利益和海上通道安全;在科技领域加大自主创新投入,突破关键技术瓶颈。 这些举措的目的不是威胁他国,而是确保中国的发展进程不被任意打断,让中国的善意不再被轻视。当对手知道挑衅的代价时,和平才能真正得到维护。 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不同于传统大国博弈的新思路,这一理念强调合作共赢,而非零和博弈,为解决全球性挑战提供了中国方案。 “一带一路”倡议的成功实践也证明,中国的发展模式注重互利共赢,不附加政治条件,不干涉他国内政,这种做法与某些大国的霸权行径形成鲜明对比。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会在核心利益上妥协退让,正如戴旭所言,善意必须有力量作后盾,否则就是无意义的付出,真正的大国既要有胸怀天下的格局,也要有捍卫自身利益的决心和能力。 在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掌握核心技术就是掌握话语权,中国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的突破,不仅关系到自身发展,也为全球技术进步贡献了力量。 军事实力的提升同样不可或缺,当中国拥有足够的战略威慑能力时,任何想要挑战中国核心利益的势力都会三思而后行,这种威慑力本身就是和平的保障。 戴旭的观点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正是因为它击中了要害: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善意与力量必须相互配合,缺一不可。 只有当中国既能展现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又具备保护自身利益的实力时,中国的善意才会被真正尊重,中国的发展才能行稳致远。 这不是在鼓吹强权政治,而是在强调一个朴素的道理:尊重是争取来的,不是乞求来的,当中国以实力为支撑释放善意时,世界才会更加认真地对待中国的声音。 你认为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中国应该如何更好地平衡“展现善意”与“彰显实力”?面对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哪些领域的实力建设最为关键?欢迎分享你的看法,让我们一起探讨这个时代命题。   信源: 戴旭:中国已发出足够善意 更需要力量展示——中国军

0 阅读:33

猜你喜欢

优优谈过去

优优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