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钱学森在中关村大街散步,遇到一个乞丐向他乞讨,当钱学森准备掏钱给乞丐的时候却大惊失色,乞丐居然是自己的老师,被认出来后,乞丐挥着手,让钱学森不要理他,离他远远的。 1995年清华大学物理楼前,127位平均年龄72岁的海内外学者共同为一座铜像揭幕。 铜像上的人面容温和,目光却透着坚定——他就是叶企孙,那个培养了79位院士、却曾在中关村街头落魄徘徊的学者。 很少有人知道,中国“两弹一星”功勋里,13位都出自叶企孙门下;更鲜有人提及,这些顶尖人才的“启蒙第一课”,往往是叶企孙自掏腰包买来的实验器材。 1926年他刚任清华物理系主任时,实验室里连一台像样的示波器都没有,他当即从美国订购,又亲自扛着几十公斤的设备爬楼梯安装。 为了让学生能做精准的光谱实验,他甚至变卖了母亲留下的翡翠镯子,换钱购置分光镜——在他眼里,学生手里的仪器,比家里的传家宝更重要。 叶企孙的“育人经”从来不是空谈理论。 杨振宁刚进清华时,对着分光镜无从下手,是叶企孙拉着他坐在实验台前,手把手教校准、调焦距,连镜片上的一点灰尘都要仔细擦拭。 钱学森研究流体力学时卡在一个德文文献上,叶企孙下班后留在办公室,逐段翻译标注,第二天一早就把笔记递给他。 他常说“实验室是物理学家的战场”,自己却甘当“后勤兵”,把最好的资源都留给学生。 这种“甘为人梯”的选择,早在他留学时就埋下了伏笔。 可叶企孙婉拒了,他说“中国更需要能教物理的人,不是只会做实验的人”,回国后,他在清华推动“教授治校”,力排众议聘请吴有训等学者,还特意规定实验员要被称为“先生”,不许叫“听差”,就是要在校园里树起“尊重学术、尊重人才”的规矩。 抗日战争爆发后,叶企孙的“护才”变成了“护国”。 他带着学生把实验室的精密仪器打包,一路辗转从北平运到昆明,几百公里的路,有的设备要靠人挑马驮,他始终走在最前面,说“这些仪器是中国物理的火种,不能丢”。 不仅如此,他还偷偷募资买了雷管、药品,乔装成商人穿过日军封锁线,送到冀中抗日根据地——他培养的学生熊大缜在那里研制地雷,而他要做的,就是给前线的“孩子”送“弹药”。 可这位护着学生、护着科学的老人,却在特殊时期因为替熊大缜喊冤,被关押审查。 出狱后,他没了工作,每月只有50元生活费,只能在中关村街头捡些废品,偶尔向认识的学生借点钱。 1972年钱学森偶遇他时,他第一反应是转身躲开,不愿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狼狈——这位一辈子骄傲的学者,宁可饿着肚子,也不肯丢了知识分子的尊严。 好在钱学森没有放弃,他悄悄帮叶企孙租了房子,定期送粮食衣物,还联系旧友帮忙奔走。 1972年5月,北大终于恢复了叶企孙的教授待遇,他重新拿起物理书,在小屋里整理笔记,仿佛那些坎坷从未发生。 1977年他去世前,嘴里还念叨着“清华的实验室……要看好”。 如今,叶企孙培养的院士们早已成为国之栋梁,但他留下的不只是人才,更是一种“把学生举过头顶,把国家扛在肩上”的精神。 就像赵忠尧为了护镭甘愿扮乞丐,叶企孙为了育人和科学,舍弃了国外的荣耀、自家的财物,甚至晚年的体面。 这种“不问回报、只问耕耘”的坚守,才是比任何学术成就都珍贵的遗产,也是值得后人永远传承的风骨。 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选择阅读了此文,这说明是对我水平的认可,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再次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局长退休了,昨天已拿到退休证。本以为局里会为他开个欢送会,所以昨天晚上熬夜就把欢
【3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