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蒙三方谈妥了!蒙古想明白了,与中俄关系至关重要!中俄蒙大项目落地!9月2日,根据外媒报道,俄罗斯天然气工业集团总裁米勒表示,根据俄罗斯、中国和蒙古国三国领导人发表的公开声明,今天签署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关于修建‘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和过境蒙古国的‘东方联盟’天然气管道的备忘录。 其实啊,这个项目一路走来,那叫一个曲折。俄罗斯一开始就想把欧洲市场丢的份额在东方找补回来,所以报价那是咬得死紧,一度喊出每千立方米350美元的价码。可咱中国呢,要的是长期稳定又实惠的供应,初期出价远低于俄罗斯,双方在谈判桌上那是争得不可开交。 线路问题也麻烦得很。俄罗斯最早想走阿尔泰山脉,结果一勘探,地质复杂得让工程师都头疼,建设成本直接飙升,只能放弃。后来又想借道哈萨克斯坦,可咱中方没批准,为啥呢?因为咱算了笔账,哈萨克斯坦的管道早满负荷运转了,要借道就得新建管线,费时费钱不说,还得看第三方脸色,能源安全根本没保障。最后还是咱中方拍板,直连后贝加尔斯克,直接对接中国东北管网,这才把线路给定下来。 还有蒙古国,那态度也是几经变化。作为中间方,它本来能稳赚过境费,却偏偏被所谓的“第三邻国”战略吸引,去年8月直接把项目从五年规划里踢出去,转头去搞中蒙铁路。俄罗斯一看,嘿,你这是要干啥,立马找哈萨克斯坦谈替代路线。蒙古国这下慌了神,要是被架空了,那过境费可就没了,赶紧回头重新谈条件,这才没错过“躺赚”的机会。 那为啥三国最后还是谈妥了呢?因为大家都算清了利益账。对俄罗斯来说,西方制裁把欧洲市场堵死了,光靠“西伯利亚力量1号”每年380亿立方米的输气量不够看,“2号”管道建成后,对华输气总量能破500亿立方米,等于在东方扎稳了脚跟,再也不用看欧洲脸色。对中国而言,国内天然气需求年年涨,多一条管道就多一份保障,还能借机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对煤电的依赖。蒙古国就更直接了,每年数亿美元的过境费到手,既能填财政窟窿,还能带动沿线基建和就业,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不过呢,虽然签署了备忘录,但后面的路还长着呢。首先价格就还没谈拢,全球能源价格天天波动,两边想谈出都满意的数字,少不了再拉锯几个回合。而且,2600公里的管线,要穿草原、过山脉、跨河流,光是西伯利亚的冻土区施工难度就可想而知,更别说蒙古国境内的生态敏感区,还有环保评估的关要过。钱的问题也很现实,整个项目投资保守估计几百亿美元,三国怎么分摊、怎么融资,还得坐下来慢慢算。 但不管怎么说,这个项目落地本身就是个信号。在国际局势乱糟糟的当下,务实合作才是硬道理。俄罗斯找到了新市场,中国稳住了能源供应,蒙古国赚了真金白银,三方各取所需。这不仅是条输气管道,更是东北亚区域合作的“纽带”。管道一建,沿线的物流、贸易、基建都能被带动起来,说不定还能给其他跨国合作打个样。 历史总是相似的,当年美国对我国封锁通信技术,反而催生了华为的5G技术。如今,这个历经十年波折的中俄蒙天然气管道项目,也可能会成为三国合作的新典范。只要三国团结一心,咬紧牙关,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咱们就等着看,这条能源大动脉怎么变成三国的“幸福线”吧!
中俄蒙一锤定音,普京等了整整十年,终于在北京“得偿所愿”? 十年磨一剑,普京
【3评论】【2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