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已经和王志文同居3年的徐帆,怯生生地向王志文求助:“我现在没戏可拍,你能帮帮我吗?”没想到当时已大红大紫的王志文却毫不留情地说:“我不做求人的事,你也别打着我的名号出去找戏。”正是因为这句话,徐帆转身就和田壮壮暧昧不清,导致两人直接分手。 在中央戏剧学院那段日子,徐帆过得并不轻松。虽然她顺利考上了梦寐以求的中戏,可真正走进校园后,她才感受到什么叫“压力”。 班里的同学们一个个年轻朝气,外形条件出众,又赶上当时影视剧逐渐繁荣,不少人刚入学没多久,就被导演挑中去拍戏。 片酬虽不高,却足以贴补生活开销,更重要的是,他们因此逐渐有了名气。 相比之下,徐帆就显得格外尴尬。她比大部分同学年纪要大些,起点并不高,家里条件也有限。每到月底,生活费都要精打细算,买本参考书、添件换季的衣服都要犹豫半天。 宿舍里同学们兴奋地谈论剧组趣闻,她只能默默地听着,心里既羡慕又焦虑。 徐帆也不是没去试镜。可几次三番下来,她都被婉拒。导演给的理由大多相似:外形不够惊艳,气质不够突出,或者干脆点明她“年纪偏大”。 更让她难过的是,某次试镜后,背地里有人说她“演技普通,没什么亮点”。这话传到她耳朵里时,像针一样刺痛了她的自尊。 那时候,她和自己的老师王志文正在恋爱。王志文早她几届,已经小有名气,才华横溢,气质独特,在学院里几乎是所有学妹们心目中的“男神”。 徐帆与他走到一起,外界并不看好,背后流言不少。徐帆心里清楚,若自己一直在演艺道路上踯躅不前,难免会被人说成是“高攀”,甚至拖了王志文的后腿。 每当夜深人静,徐帆一个人坐在宿舍的书桌前,灯光打在泛黄的剧本纸上,她总是反复琢磨角色的语气、动作,甚至会对着镜子演上一遍又一遍。 可越是努力,她心里越没底——如果真的没有天赋,再多的练习也没用怎么办?想到这里,她常常鼻子一酸,偷偷抹泪,不敢让别人看见。 王志文察觉到她的焦虑,有时会轻描淡写地开导几句,说“别急,戏这个东西是要熬的”。可徐帆心里仍然难安。 她怕的不是熬不住,而是怕熬了多年依旧没有结果。最重要的,是担心外界把自己贴上“王志文的女朋友”这个标签,而不是“演员徐帆”。 一次排练课上,老师让大家分组表演小片段。徐帆本就紧张,发挥得并不好。课后几个同学聚在一块,有意无意地笑道:“哎呀,咱徐帆可是有靠山的,不愁没戏演。” 这话让她脸上火辣辣的。她低着头不吭声,心里却像压了一块大石头。她多么希望,有一天别人提起自己时,不是因为王志文,而是因为一部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 为了生活,她偶尔去兼职做些零碎工作,甚至在食堂打过工。 那是一个阴沉的傍晚,徐帆独自坐在宿舍的床边,手里攥着一张被揉皱的试镜通知单。 她刚从片场被刷下来,导演一句“你条件不够”让她心灰意冷。她心里一阵酸楚,几番犹豫后,还是拨通了王志文的电话。 电话那头的王志文声音依旧冷静从容。徐帆怯怯地说:“我现在真的没戏拍,你能不能……帮帮我?” 她声音里带着小心翼翼,仿佛害怕被拒绝。那一刻,她不是中戏学生徐帆,也不是未来的演员,只是一个无助的年轻女孩。 王志文的回答让她愣在了原地。他淡淡地说:“我不做求人办事的事,你也别打着我的名号出去找戏。” 话语清冷而决绝,没有丝毫犹豫。徐帆手里的电话几乎要滑落,她怔怔地盯着天花板,眼泪慢慢模糊了视线。 那一刻,她的心彻底凉了。她明白,靠别人,终究靠不住。爱情在现实面前显得那么无力,她与王志文之间的感情,也在这句话里走到了尽头。 分手后,她的心像被掏空了一块,几天里常常失神,连课都听不进去。可在反复咀嚼这句话时,她忽然有了另一种清醒。 徐帆开始反思:如果自己一直期待别人伸手相助,那就永远只能活在别人的影子下。真正的底气,不是靠谁扶一把,而是自己能站起来。 从那以后,她不再抱怨,也不再寄希望于外力。每天清晨,她第一个到排练厅,反复练习台词、揣摩人物。 别人下课后去社交,她一个人默默留在角落里,把每一个细节抠到极致。她开始用加倍的努力告诉自己:“我要成为自己的靠山。”
1991年,已经和王志文同居3年的徐帆,怯生生地向王志文求助:“我现在没戏可拍,
牧童的娱论
2025-09-03 17:32:09
0
阅读: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