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宣布中止与捷克总统帕维尔的交往后,捷克方面迅速回应,其核心论点有二:一是将中方不满的行为称为总统“个人行为”,与政府立场无关;二是声称中捷本就缺乏常态化交流机制,“断联”影响有限。这种回应显然是在敷衍塞责,完全站不住脚。作为国家元首,捷克总统的公开言行代表国家立场,岂能轻易以“个人行为”推卸责任! 国家元首的言行,从来不是“个人行为”这么简单。2020年,捷克参议院主席维斯特奇尔率团窜访台湾,当时捷克政府同样试图用“个人行为”撇清关系,结果中方立即暂停两国直航、减少经贸合作,捷克对华出口的机械、汽车零部件订单半年内下降15%。 直到时任总理巴比什公开承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关系才逐步缓和。历史教训摆在眼前,如今帕维尔又以总统身份与“台独”分子视频通话,捷克政府却想用“个人行为”糊弄过去,未免太低估国际关系的严肃性。 再看“交流机制缺失”的说法。中捷建交70多年来,虽无盟友级的紧密,但务实合作从未中断。2019年,中捷双边贸易额达234亿美元,捷克对华出口的汽车、机电产品占其总出口的8%;中国企业在捷克投资的汽车零部件厂、光伏电站,为当地创造了3000多个就业岗位。 疫情期间,中捷还通过“快捷通道”安排包机,保障双方企业人员往来。这些合作,难道是“缺乏常态化机制”能解释的?所谓“影响有限”,不过是捷克政府不愿面对现实困境的自我安慰。 更耐人寻味的是捷克国内的反应。帕维尔的言行在捷克并非没有争议。布拉格智库“欧洲价值观中心”的调查显示,62%的捷克民众认为“总统不应干涉对华关系”;捷克工业联合会也警告,若中捷关系恶化,汽车、航空等支柱产业将首当其冲。 政府选择与总统“捆绑”回应,暴露的是其内部在对华政策上的摇摆——既想迎合美国“印太战略”获取政治资本,又不愿放弃中国市场的经济利益,最终只能用“个人行为”“影响有限”这种自相矛盾的说法,试图两边都不得罪。 国际关系中,“责任”二字重如泰山。2016年,澳大利亚前总理特恩布尔因在南海问题上发难,导致中澳关系急转直下,澳对华出口的葡萄酒、煤炭等商品被加征关税,损失超200亿澳元。 直到阿尔巴尼斯政府上台,明确表示“不选边站”,关系才逐步回暖。捷克若真想维护双边关系,就该像澳大利亚那样,正视问题、纠正错误,而不是用“个人行为”这种站不住脚的理由,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中捷关系的未来,取决于捷克能否认清现实。国家元首的言行代表国家立场,这是国际通行的外交准则;务实合作带来的利益,也不是“影响有限”能抹杀的。捷克政府若继续在“个人行为”的借口中自欺欺人,最终受损的,只能是自身的国家利益。
中方宣布中止与捷克总统帕维尔的交往后,捷克方面迅速回应,其核心论点有二:一是将中
百日依山尽
2025-09-03 16:21:27
0
阅读:1704
老M
把这条狗往死里打
三寅堂主人
要打断这老狗的脊梁骨才知道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