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沙特阿拉伯花费35亿美元,向我国购买了35枚东风导弹,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因为双方不了解彼此经济实力,竟都觉得自己赚翻了! “这个价格实在太划算了!”得知中方报价后,沙特代表几乎难掩激动之情。1987年,一次将重塑中东地区战略格局的军贸磋商,于北京悄然启动,整个过程在高度保密且气氛紧张中进行。 上世纪80年代,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爆发的两伊战争打得如火如荼,两国在军事上大力发展导弹力量,如同悬在沙特头顶的两把利刃,使得沙特的国家安全陷入了极度紧张的境地,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 沙特驻美大使班达尔亲王与随行代表团现场观摩了东风-3型导弹的实弹发射演示,其高达2800公里的有效射程和战略威慑能力令在场沙特方代表深感震撼。而当听到中方提出的交易报价时,代表团成员无不面露惊诧,一时间竟有些难以置信。 在此之前,沙特曾试图从美国和苏联购买中程导弹,希望以此增强自身的国防实力,保障国家安全。然而他们都无情地拒绝了沙特的请求。 班达尔亲王小心翼翼地询问中方代表:“贵国真的愿意出售这样的战略武器吗?”中方代表给出了肯定的答复:“我们可以考虑。”最终,双方经过协商,以35亿美元的总价达成了这笔重要交易。 这次合作无疑为双方带来了巨大收益。对中国来说,当时获得的35亿美元有效缓解了发展初期的资金短缺,为改革开放进程注入了强劲动力。对沙特而言,此次采购更具深远的战略价值,为其国家安全和地区影响力提供了关键保障。 1990年,伊拉克悍然对科威特发动进攻,沙特迅速通过国家电视台向外界展示了已经部署好、处于待发状态的东风导弹。这一画面就像一颗威力巨大的“定心丸”,有效震慑了萨达姆的百万大军,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从更长远的角度看,这次交易为中沙两国的战略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后的三十年里,沙特不断从中国引进无人机、防空系统等先进武器装备,双方还在能源、基建等多个领域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 这场交易深刻地诠释了国际合作的核心要义:真诚相待、互利共赢。中方以合理的价格为沙特提供了优质的装备,沙特也以诚信的态度履行了支付承诺。事实证明,只有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合作,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实现长久稳定的发展。 这段历史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无论是在国际舞台上国家之间的交往,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都应该秉持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原则。中沙之间的这次合作,为国家间的友好往来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典范,也为我们每个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信息来源: 新华社|《中沙经贸合作白皮书》 沙特通讯社|《沙中战略伙伴关系发展历程》 文|何夕 编辑|南风意史
1980年5月18日中午,美国总统卡特白宫办公室的保密电话响了,得到这样一个消息
【101评论】【20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