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我国专门从德国进口了一台压缩机,但不久后就出现故障,德国方面表示维修需要3000万,而且还得给半年的时间,此举让一位64岁的焊工非常愤怒,他当即表示给他20天就修好这台机器! 杨建华这个人,1969年冬天走进沈阳鼓风机厂大门,那时候厂子刚起步,他被分到结构车间干铆工。刚进厂,新手一般都跟师傅一对一学,可他那会儿师傅带了好几个徒弟,大家挤在一块儿练基本功。他每天拿着重焊枪,在砖头上画直线,练手稳,练眼准,一练就好几个月。厂里设备简单,靠手工活儿多,杨建华从头学起,焊缝怎么匀,温度怎么控,全靠反复试。几年下来,他的手艺在车间里冒尖,别人修不好的部件,他上手就能找出门道。厂子发展快,他也跟着学新东西,自动焊机进厂时,他守着机器琢磨参数,边干边记,很快就上手了。这段经历让他积累了不少经验,处理复杂焊接问题时,总能想出土办法。 九十年代,沈阳鼓风机厂作为东北工业骨干,生产任务重,依赖进口设备。那台德国西门子离心压缩机是生产线心脏,价值高,平时保养严。突然出故障,整个链条卡壳,厂领导找人查三天,没头绪。联系德国,原厂报价3000万维修费,外加半年等期,这在当时够建好几座厂房。消息一出,车间炸锅,杨建华听说后,直接撂下饭盒,冲到办公室,拍桌子说给我20天试试。领导同意后,他拉起小队,拆机查问题,叶轮轴套磨损几毫米,合金材料国内没货。他白天测尺寸,晚上试配比,用本地材料反复熔炼,找出合金比例。修补时,他钻进机腔,焊四个钟头,焊缝稳当。机器重启,数据稳超原值,整个过程15天完事,省下大笔钱,避免延误。 杨建华的手艺不是天生的,从学徒起就吃苦。厂里引进汽轮机时,叶片裂了,他设计夹具,焊好后拿部级奖。这事儿让他在厂里有名气,别人叫他铁裁缝。压缩机修好后,厂子内部通报,算账省的不止3000万,要是等半年,产业链全断。德国技师来查,用放大镜看焊缝,赞不绝口。这推动厂子往自主方向走,杨建华继续钻研,2007年搞出离心压缩机机壳拼装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国家科技进步奖到手。他带徒弟多,传授焊枪控温,帮厂子培养一批人。 工业发展靠这些人,杨建华从铆工干到高级技师,中间跨度大。九十年代初,中国压缩机领域卡脖子严重,进口依赖多,维修费高得离谱。他修压缩机那次,证明本地能力不差,激发大家自信。后续,沈鼓集团用他的技术,产出大型设备,像年产80万吨加氢裂化机组,填补空白。杨建华不光修机,还规范拼装程序,让技术可复制,厂子大规模推广,成本降,效率升。这在当时工业转型期,帮国家省下巨款,少走弯路。 杨建华进厂时,东北工业基地正复苏,厂子任务是国产化设备。他从基层干起,处理过各种故障,积累经验广。压缩机事件后,他专注机壳焊接,研究大型鼓风机壳体拼装,从测绘到试验,花15年时间。技术核心是把重吨材料焊成一体,缩短工期,降成本。专家评,这实现风机行业革命,沈鼓成国内唯一掌握的企业。他的贡献不小,推动压缩机从进口转自主,帮企业站稳脚。 九十年代,中国工业爬坡,沈阳鼓风机厂引进德国设备多,动平衡机也出过事儿,外商要价300万马克,半年修。杨建华参与修复,类似压缩机那次,用手工活儿顶上。这类事件多,反映技术差距,但他一步步攻克。退休前,他培训后辈,演示焊接规范,帮厂子建起团队。沈鼓现在产大型压缩机,出口多,杨建华技术是基础。
8月20日,人民日报刚把沈阳机床夸上天,六天后,新华社又甩出一颗炸弹:世界首台1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