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在天津忙着握手、签字、排日程;欧洲这边,却被一场“导航失灵”搅成一锅粥。 8月31日,冯德莱恩的专机在保加利亚普罗夫迪夫进近时,机上GPS忽然黑屏。 空管改用地面导航引导,飞行员掏出纸质图照规程落地——过程不体面,但安全落地。 布鲁塞尔随后放话:疑似遭到俄方干扰;莫斯科的回合更简单:否认。 细节更刺耳。 多家媒体转述现场口述:不仅是“GPS不太好使”,而是“导航中断、靠纸图降落”。这不是航司PR部的噱头,欧盟与保加利亚方面对“GPS干扰”给了正面确认。 至于“谁干的”,只有“怀疑”,没有证据链。 巧就巧在时点。冯德莱恩这趟本来要去看的,是保加利亚一家军工厂——近两年源源不断给乌克兰供弹供炮的那种。对外口径是“巩固对乌支持、强化欧洲防务”。 现在飞机刚落地,叙事就自动切换成“俄方又来作妖”。 政治效果一箭双雕:既能把对乌支持再拎高一格,又能给“欧盟要加大防务投入”找现实理由。 问题在这里——这真是莫斯科该干、想干、能干的吗?普京此刻在中国,议程排得满到边:上合峰会、纪念活动、同场双边,外加一摞经贸文件要落笔。 俄方这趟带了“三副总理+十几位部长+能源巨头高管”的豪华班底,Gazprom明确放风要在华签“重要文件”。在这种当口,自找一个“干扰欧委会专机”的国际口舆雷区?一点不合常识。 更现实的推理是:这类电磁干扰,判断“有没有”容易,判断“是谁”很难。 GPS信号本来就脆,地形、气象、电磁环境都会咬一口;巴尔干邻近黑海,军演频仍,电磁环境常年嘈杂。 此次事件,保方空管只口头描述“有干扰”,没有公布频点、方位、强度等关键参数。没有指纹,就别急着宣判。欧盟把“怀疑”当“结论”,政治上合用,技术上站不住。 更别忘了这句老话:一次成功的舆论战,常常不需要证据,只需要时机。 九三前夜、天津会场热度正高,谁把“俄式干扰”的标签往外一丢,谁就抢走几小时的镜头。 可一旦抬头看会场,你会发现另一套更硬的叙事正在铺开——俄方把“稳经贸、稳能源、稳市场”的剧本带到了中国,谈的是真金白银,不是情绪。 下一步无非是:看签字、看产能、看结算。谁能把“可用、可持续、可扩展”写进机制,谁才在这场持久战里占线。 这并不意味着要替莫斯科洗地。俄军在东欧战场外的电磁手伸得长,早已不是新鲜事;自2022年以来,波罗的海—黑海走廊GPS/GLONASS干扰频率抬升,也是公开记录。 但把每一次“掉星”都写成“俄军亲手”,是政治上的偷懒。 认真一点,先把干扰源头做技术溯源,再把民航风险评估与通信冗余方案补齐;不然,今天一杯咖啡烫了舌头,明天也能怪到克里姆林宫去。 回到天津,人们更愿意看“确定性”:谁能把贸易额撑住、把能源通道铺稳、把结算体系加厚。普京此行的“高配”代表团不是摆拍,是防风险的工具箱; 中国主场的密集双边,也不是社交,是把“多边平台+双边合同”捆在一起的手艺活。对比之下,东欧上空那一段“信号剧情”,更像一阵过堂风——冷飕飕,热度高,落不到账本上。 看热闹容易,看门道难。谁把一次“疑似干扰”当成外交总方针,谁就注定被新闻推着跑;谁把“签什么、怎么签、怎么执行”写进条款,谁才配在九三之后继续说话。 至于“到底是谁按了干扰按钮”,给技术员一点时间,让证据开口。 现在下定论,都是姿态,不是答案。 参考资料 《欧盟指责俄罗斯干扰冯德莱恩所乘飞机的GPS系统,克宫否认—观察者网》
就在刚刚,欧洲“炸锅”了!欧盟传来了对于“俄乌冲突”新的看法!德国魏德尔认为,俄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