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登基后,派人请刘伯温之子刘璟入京,可刘璟称病不出,于是朱棣下令将刘璟逮到京城,没想到刘璟来了之后仍称朱棣为“殿下”,并且冷笑着说道:“殿下百世之后,逃不得一个篡字![凝视] 永乐元年的南京城内,一场君臣对话注定了一个人的生死,当刘伯温的次子刘璟面对新登基的朱棣时,他说出了那句改变命运的话:“殿下百世之后,逃不得一个篡字!” 这句话的背后,是一个开国功臣家族的悲剧命运。 刘璟出身显赫,父亲刘伯温是明朝开国元勋,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元末进士出身,后投靠朱元璋共同打天下。他为朱元璋制定了“先取陈友谅,后灭张士诚,再北伐中原”的统一战略,被朱元璋称为“吾之子房”。 洪武三年,刘伯温被封为诚意伯,官至弘文馆学士,然而好景不长,晚年他与丞相胡惟庸发生冲突,最终在洪武八年病逝,终年六十五岁,更悲惨的是,他的长子刘琏早年被胡惟庸党羽陷害,堕井而死,年仅三十二岁。 次子刘璟从小聪颖过人,弱冠时就通晓诸经,朱元璋曾让他制定《阴符经注》,又让他参与处理温州民乱案件,都办得很好,太祖高兴地说:“伯温有子矣!”随即任命他为閤门使,负责朝堂礼仪和纠察百官。 建文帝即位后,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刘璟坚定地站在建文帝一边,献上破敌十六策,可惜建文帝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刘璟只能随李景隆出征,景隆兵败后,刘璟夜渡卢沟河时冰面开裂,马匹陷入,他冒着风雪步行三十里才得以脱险。 建文四年正月,心灰意冷的刘璟辞官回到青田老家。 朱棣夺取皇位后,开始大力招揽人才稳固统治,他特别看重开国功臣的后代,于是派人前往青田征召刘璟入京为官。刘璟以身体有病为由拒绝了。 朱棣不死心,又派了几批使者前去劝说,但刘璟态度坚决,始终不肯出山,朱棣终于失去耐心,下令将刘璟强制押解到南京。 离乡时正值端午节前夕,家乡父老为刘璟准备了粽子鸡蛋送行,似乎预感到了不祥,有朋友劝他学习魏征改事唐太宗的先例,刘璟却回答:“我此去南京,生死已定。” 到达南京后,朱棣在宫中设宴款待刘璟,希望说服这位才学之士为自己效力,然而面对已经登基的朱棣,刘璟仍然称其为“殿下”而非“陛下”,明确表示只承认他的藩王身份,不认可其皇帝地位的合法性。 更让朱棣愤怒的是,刘璟当面说出了那句致命的话:“殿下百世之后,逃不得一个'篡'字!”这句话彻底激怒了本想拉拢他的朱棣。 朱棣以“忤逆圣旨”的罪名将刘璟投入监狱,不过他并没有立即处死的打算,可能还希望刘璟能够回心转意,然而当晚,刘璟就在狱中用头发编成绳子自缢身亡,终年五十二岁。 刘璟的死震动了朝野,一个开国功臣的儿子,宁可死也不愿意承认新皇帝的合法性,这种坚持令人敬佩也令人唏嘘,朱棣虽然愤怒,但考虑到刘伯温在民间的声望,并没有株连刘璟的家族。 刘璟的两个儿子,一个扶柩回乡安葬父亲,另一个则隐姓埋名避居他乡,刘家的诚意伯爵位在永乐年间被废除,直到嘉靖十年才由刘伯温的九世孙刘瑜重新承袭。 刘伯温家族的命运可以说是明初政治斗争的一个缩影,开国元勋刘伯温晚年遭受排挤,长子刘琏被陷害致死,次子刘璟因坚持原则自尽,三代人的悲剧,折射出那个时代的残酷和复杂。 后世史家对刘璟的评价不一,有人认为他过于固执,不懂变通;也有人赞扬他的忠义之心,认为他体现了中国传统士大夫的气节,嘉靖年间,朝廷为建文朝死难忠臣平反,刘璟被追封为“靖难死节忠臣”,青田县还建造了“敕建长史公祠”纪念他。 从刘璟的选择中,我们可以看到明初士大夫面临的政治困境,朱棣虽然夺取了皇位,但在很多读书人心中,他始终背负着“篡位”的名声,刘璟宁死不屈的态度,既是对建文帝的忠诚,也是对自己政治信念的坚持。 这个故事至今仍能引起人们的思考:在政治变革的时代,个人应该如何选择?是识时务者为俊杰,还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你认为刘璟的选择是值得敬佩的坚持原则,还是不切实际的愚忠?如果你处在那种情况下,会选择妥协求存还是坚持到底?
1420年,朱棣将3000宫女处刑,行刑时,他亲临现场观赏全过程,看着刽子手凌迟
【8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