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英伟达想必始料不及,高通无疑更懵:原本还想拉帮结派抗衡中国6G技术,结果他们在方面几乎所有的布局,却被中国首创的全频段蜂窝通信芯片给打乱了! 时间回到2025年8月,北京大学与香港城市大学的联合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了一项颠覆性成果——全球首款全频段蜂窝通信芯片。 这款芯片基于“超宽带光电融合无线收发引擎”架构,单芯片即可覆盖0.5GHz至115GHz全频段,通信速率突破120Gbps,且全频段性能一致。更关键的是,它彻底打破了传统通信芯片“一个频段对应一颗芯片”的局限,将基站、基带、射频等模块高度集成,成本降低的同时,为6G技术标准确立提供了核心硬件支撑。 这一突破并非偶然。回顾6G技术发展脉络,美西方厂商的焦虑早已埋下伏笔。2024年2月,美国联合英国、日本等十国发布《6G共同原则》,声称要打造“自由开放的6G生态”,实则暗含排除中国技术的意图。 同年英伟达牵头成立AI-RAN联盟,拉拢三星、ARM、爱立信等企业,试图用AI重新定义6G无线接口标准,通过技术联盟争夺话语权。这种策略与5G时代的操作如出一辙——当年高通正是凭借专利组合和游说手段,在5G标准投票中与华为平分秋色,尽管其技术实力远落后于中国。 然而,中国科研团队的突破让美西方的算盘彻底落空。全频段芯片的出现,直接瓦解了他们“分而治之”的战略基础。过去,蜂窝通信从1G到5G的技术路线中,不同频段的核心技术分散掌握在华为、高通、爱立信等厂商手中,这种碎片化格局为技术落后方通过联盟博弈争取标准提供了空间。 但全频段芯片的诞生,意味着中国团队在物理层构建了不可逾越的技术壁垒——当其他厂商还在为单频段优化时,中国已实现“一芯通全频”,6G标准的制定权自然向技术领先者倾斜。 美西方的反应印证了他们的慌乱。英伟达原计划通过AI-RAN联盟将6G网络“GPU化”,向全球基站销售算力芯片,但中国团队将AI直接嵌入通信物理层,用光电融合技术将能耗和复杂度压缩至原有水平的十分之一。 高通则面临更尴尬的局面:其5G时代的“拉票战术”在6G时代可能失效,因为技术标准的投票权最终取决于谁能提供可落地的解决方案。据公开信息,中国已在北京、南京等地启动全频段芯片的产业化合作,预计2027年进入测试阶段,而美国主导的6G标准制定要等到2029年,时间差让美西方陷入被动。 这场技术博弈的深层逻辑,在于中国科研模式与美西方路径的根本差异。美西方厂商习惯“规则先行、技术跟进”,通过专利、联盟、原则构建生态,再迫使他人适配;而中国在5G时代首次实现标准话语权突破后,6G研发更注重底层创新。 例如紫金山实验室的6G端到端试验平台、中国电信的天地一体化专利,均体现了从硬件到系统的全链条布局。这种“硬科技”实力,让政治操弄和技术联盟显得苍白无力。 如今,全球6G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中国手握35%的6G专利,全频段芯片的产业化进程领先全球,而美西方仍在为技术路线和标准制定权争执不休。 这场较量的结果,或许将重新定义未来十年全球通信产业的格局——是继续被政治博弈主导,还是回归技术本质?大家如何看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这下,英伟达想必始料不及,高通无疑更懵:原本还想拉帮结派抗衡中国6G技术,结果他
鉴清评趣
2025-09-02 10:36:40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