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胡风准备去医院前,由于受凉,还没来得及下床,就说“不好了……”,

史海奇报屋 2025-08-31 23:19:09

1973 年,胡风准备去医院前,由于受凉,还没来得及下床,就说 “不好了……”,一阵恶臭从他身下发出,妻子梅志立马就明白了,她连忙给他擦洗,换衣服,换床单,然后又提着那些脏东西去水坑洗干净。 1933 年的上海,左翼文艺运动如火如荼,年轻的梅志已是左联的一员,她出身寒微,自幼自立,靠抄写文件、缝补衣物撑起学业,也撑起骨子里那份不服输的倔强,那一年,她在编辑油印刊物时遇见了胡风,一个刚被日本政府驱逐回来的文学青年,胡风彼时已在左联声名日隆,担任宣传部长,主编《七月》《希望》等刊物,以犀利的文笔批评文坛风气,强调文学应植根于真实情感,他的文字中有热度,有锋芒,也有一种不肯妥协的倔强,正如梅志所拥有的那种逆境中的从容。 两人一起校对稿件到深夜,梅志总把胡风潦草的手稿一笔一画抄整齐,胡风则会帮她修改那些略显生涩的评论。他欣赏她的坚韧,她敬佩他的文骨,没多久就结了婚。那时候的日子不富裕,家里只有一张旧书桌,却堆满了待编的稿子和他们写的信,连吃饭时都得把碗搁在稿纸上。 可好日子没几年,胡风因为文学主张不被认可,渐渐成了 “批判对象”。他被带走审查时,梅志抱着刚满周岁的儿子,攥着他没写完的文稿说 “我等你回来,稿子我替你收着”。那些年,她一边被下放劳动,一边偷偷藏起胡风的手稿和信件,哪怕被人搜家,也把最珍贵的几篇缝在棉袄夹层里。 等胡风回来时,已经半身不遂,说话都含糊不清,当年锋芒毕露的文人,成了需要人喂饭擦身的病人。梅志没抱怨过一句,每天除了照料他的起居,还会念他当年写的文章给他听。有时候胡风听着听着就哭了,梅志就握着他的手说 “你的字没白写,有人记得”。 现在琢磨他们的故事,最让人动容的不是年轻时的志同道合,是落难后的不离不弃。胡风的 “不肯妥协” 在特殊年代吃了大亏,可这份坚持恰恰是文人最珍贵的骨气;梅志的 “倔强” 也不是硬撑,是对丈夫和文学理想的双重守护。但反过来想,要是那个年代能多包容些不同的文学声音,胡风未必会落得这般境地 —— 真正的文艺繁荣,从来不是只听一种声音,而是能容得下锋芒,也护得住真心。

0 阅读:122

猜你喜欢

史海奇报屋

史海奇报屋

屋内奇报,历史别样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