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6月的一天,邢燕子被叫去了天津市委组织部。一位负责人不失礼貌地对她说:“新的市委班子成立了,这次就不安排你进常委班子了,不再当市委书记了。”
1983年6月,一通电话把43岁的“邢燕子”叫到了天津市委组织部,屋里的谈话气氛不算紧张,话讲得客气,但意思却很明白:新的市委班子成立,不再安排她进常委,她也不再是市委书记了。 这话对旁人来说,或许只是干部调整的常规操作,可对邢燕子而言,不亚于晴天霹雳,她曾是全国青年心中的偶像,是天津最年轻的女性市委书记。 一夜之间,她从时代的聚光灯下,又回到了人群之中,这背后,究竟是个人选择的淡然,还是时代浪潮的必然? 邢燕子的故事,得从头说起,她本名邢秀英,1941年生于北京,根却在天津宝坻的农村,父亲是工厂副厂长,家境优渥,初中毕业的她,在城里找份好工作不成问题。 可当时的中国,有着一股热潮,1955年,毛主席发出了“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号召。 这股风,也吹进了邢燕子的心里,让她立下一个在当时看来有些“傻”的志向:回农村去,当个有文化的新农民。 到了1958年,17岁的邢燕子不顾家人劝阻,真就卷起铺盖回了宝坻司家庄,开明的父亲最终还是点了头。 刚回村,她对农活一窍不通,心里也犯嘀咕,可到了第二天,她就找到村支书,拍着胸脯保证要扎根下来,老支书看她细皮嫩肉,不忍心让她下地,便安排她去公社食堂做饭。 谁知她连火候都掌握不好,急得哇哇大叫,不过,这姑娘有股韧劲,从零慢慢学起,很快就成了做饭的好手。 她还跟着社员们插秧、割麦,白净的手磨出了血泡,皮肤也晒得黢黑,彻底没了城里姑娘的模样。 当时正值大炼钢铁,村里壮劳力都被抽调走了,偏偏又赶上1959年的天灾,粮食生产告急,邢燕子脑子灵活,先是办起幼儿园,把妇女们从孩子堆里解放出来。 紧接着,她干脆拉起一支七个人的“妇女生产突击队”,自己当队长,还正式改名邢燕子,起初,村里人看笑话的多,觉得一群妇女能顶什么用。 可邢燕子二话不说,带头下地开荒,硬是用行动堵住了众人口舌,三年自然灾害,别的村子都勒紧裤腰带,她们队却开垦了560亩荒地,打下的粮食不仅够吃,还能上交国家。 秋收后,她又带着大家编草帽、织渔网,换回了实实在在的钱,冬天天寒地冻,邢燕子却带着队员们去砸冰捕鱼,一个冬天就给村里挣了3600元。 到了1958年,村子遇上特大洪水,她组织20多个女青年成立“燕子突击队”,扛着麻袋在堤坝上没日没夜地干了七天七夜,硬是保住了村庄。 1959年春荒,她又带人抽干村边的大水塘,捞出几百斤鱼虾,换来的粮食让全村人渡过了难关,也是这一年,司家庄的粮食亩产翻了一番,成了远近闻名的先进典型。 诗人郭沫若专门为她作《邢燕子歌》,一时间,她成了那个时代年轻人最闪亮的标志,荣誉接踵而至,她入了党,也在组织的安排下,嫁给了村里的生产队长。 直到1964年,她作为知识青年代表参加全国人代会,甚至当选为大会执行主席,周总理亲切地喊她“燕子”,毛主席也过问她的情况,有了最高层的肯定,她的仕途一路绿灯。 从宝坻县委副书记,到天津市委领导班子,再到1981年,41岁的她当选天津市委书记,达到了人生的顶峰。 那时的她,白天处理公务,晚上还惦记着下地干活,依旧保持着农民的本色。 然而,到了80年代,改革开放对干部队伍提出了新要求,虽然邢燕子实干,但初中文化水平,在新的标准下,成了“知识结构单一”的缺点。 这场遍及全国的干部结构调整,并非针对她个人,就这样,她被一个时代高高举起,又被下一个时代轻轻放下。 面对这巨大的落差,邢燕子本人却没什么想不通的,她觉得,无论在哪个岗位,能为老百姓做事就行,脱下官服,她和丈夫“王学芝”回到最普通的生活。 她照样住在农村的平房,骑着自行车上下班,被安排到区里和市环保局担任副职,也从无怨言。 直到90年代有记者去采访,发现这位前市委书记家里,连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生活简朴得令人意外。 2001年退休后,她的生活反而更丰富了,她和老伴逛街散步,去老年大学学书法、唱歌,还加入了秧歌队。 邢燕子的一生,是时代浪潮下的个人写照,她因符合一个时代的需要而成为英雄,也因不符合另一个时代的要求而归于平凡。 但她的故事又超越了职务的起落,展现了一种纯粹的品格:无论身处高位还是回归乡野,她始终是那个扎根土地、心里装着集体的邢燕子。 她的人生证明,真正的价值,或许不在于你曾飞得多高,而在于无论风云如何变幻,你始终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