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死人了。就这还吹嘘,难怪日本驻华大使馆受到群嘲,最后不得不关闭评论。 日本驻华大使馆最近在社交媒体上闹出的动静不小,一连几次发了些让人挠头的内容,结果评论区彻底炸锅,最后只能灰溜溜关掉评论功能。 这种事搁在别的国家使馆可能还算新鲜,但发生在日本驻华使馆身上,倒像是重复播放的老剧情了。 就在八月下旬,使馆账号一本正经地发了一段关于日本厕纸为什么薄到透光的“科普”,说这薄纸片背后藏着环保理念、功能美学和文化哲学,还邀请大伙儿“从一卷厕纸读懂日本人轻盈而节制的生活之道”。 结果中国网友一点没客气,直接怼上热搜:“薄到擦不干净岂不是要用手辅助?”“这纸得叠五六层才敢用,反而更浪费吧?”“先保证能擦屁股再谈美学行不行?” 这些评论还算是温和的,更有网友翻出之前某日本网红在上海机场惊叹中国厕纸厚实的视频,反讽道:“看来是在日本擦出过心理阴影,才跑来羡慕我们这儿的扎实货”。 这也不是日本使馆第一次翻车了。去年八月,福岛核污水开始排海后,他们接连发文,强调排放数据“科学、透明”,符合国际标准,还刻意使用“处理水”代替“核污水”一词。 结果中国驻日媒体马上揭露,所谓检测只抽样一瓶矿泉水的量、只验氚元素、忽略其它放射物,所谓的“第三方机构”压根和日本官方是一家。 网友更不买账,有人直接劝他们“这么好的水,自己留着喝呗”,还有人骂他们“阴险狡诈”“数据造假老手”。使馆扛不住骂声,又一次关了评论区。 更早一点,去年七月,日本使馆还兴奋地转发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报告,声称福岛排污计划获得国际认可。结果没多久就被同一机构打脸——对方发声明说,这份报告绝不代表支持日本排海决策。 这操作简直让人哭笑不得,明明是想借势宣传,却弄巧成拙,反而让更多人怀疑其公信力。 就连招个人也能惹出风波。七月那次,使馆招聘中文翻译,要求极高——日语N1、有留日或日企经验,还要兼做采购、会计、后勤,结果月薪只开六千,工作地点还是北京。 网友调侃:“这价钱招个管家还得贴个翻译技能,和平年代‘招汉奸’都这么没诚意?” 帖子没撑多久,评论再度沦陷,使馆只好又关评论区。 这几波操作看下来,问题恐怕不只是“不会说话”那么简单。日本使馆好像总摸不准中国网友的脾气,老想把一些有争议的事情包装成“高大上”的理念,结果越解释越招黑。 核污水的问题牵涉海洋安全与健康信任,厕纸薄厚则关乎实际体验,硬要把这些扯上文化哲学,效果适得其反。 另一方面,日本国内某些自我美化的叙事,放到国际平台上尤其经不起打量。比如吹厕纸薄是“匠人精神”,却忽视了不少游客吐槽“得反复叠用并不省纸”;强调核污水排海“符合标准”,却回避了国际科学界对长期环境影响的质疑。这种缺乏共情的宣传,不光中国网友不买账,连国际观察者也觉得缺乏说服力。 其实,国家形象传播不是靠喊口号或者堆砌漂亮话,而是靠真诚和事实。日本产业中有不少值得借鉴的地方,比如资源循环技术、垃圾分类制度,这些都是实打实的优点。 但如果硬要把“薄厕纸”也拔高到哲学层面,或者试图淡化核污染水的争议,那就别怪大家用脚投票。 说到底,公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不管是使馆还是政府,想要赢得信任,靠的不是关闭评论、屏蔽批评,而是坦诚沟通、尊重事实。老玩文字游戏、掩耳盗铃,到头来只会损了信誉、丢了面子。 如今的世界,信息传播飞快,谁也别想瞒天过海。日本驻华使馆这几回“翻车”,倒是给所有国际机构提了个醒:老百姓不好忽悠,接地气、讲实话,才是有效沟通的正道。
日本人在中国有多少人转入中国国籍了?都在什么部门任职?涉密保密单位有多少日本移民
【40评论】【3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