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中国的公知需要一次肃清?2011年正是中国高铁蓬勃发展的时期,偏偏有一群

理大国迷雾 2025-08-30 10:23:14

为什么说中国的公知需要一次肃清?2011年正是中国高铁蓬勃发展的时期,偏偏有一群打着“公知”名头的人出来泼冷水,频频叫衰中国,胡舒立对着动车事故翻来覆去地报,鸡蛋里面挑骨头,成就上装瞎看不到。许小年更是骂高铁是瞎花钱的面子工程,说中国不配搞这个。 2011年,中国高铁正处于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 可以胡舒立、许小年为代表的一批公知却对中国高铁进行了全面否定。 他们质疑高铁建设成本过高,声称技术不成熟,安全性存在隐患,甚至直言高铁是“面子工程”。 他们看不到CRH380A型列车刚在京沪线上创下486.1公里的试验时速,却将“甬温线动车追尾事故”翻来覆去的炒作,用这一件悲剧来否认整个高铁发展。 胡舒立团队在《财经》杂志上连载“高铁大跃进”系列报道,单日阅读量突破百万次。 这些报道借用第三方机构数据,声称“高铁每公里负债1.5亿元”,并预言“高铁建设将导致铁路系统债务在五年内突破4万亿元” 竟然还有人造谣,说中国高铁一万度才能跑一个公里,转而吹嘘日本耗电少,直到官方报纸出面澄清,一些人才停止谣传,可这也给群众心中埋下了疑惑的种子。 当公知们忙着唱衰中国高铁时,胡厚崑却在内部会议上拍板:“我们必须参与高铁通信系统研发!” 他力排众议,投入50亿元研发资金,带领团队攻克LTE-R铁路通信技术。 胡厚崑在2012年接受采访时预言:“10年后再看,高铁将重构中国经济地理。长三角和珠三角将形成1小时经济圈,中西部城市将迎来产业转移潮。” 在当时那种质疑声浪中,胡厚崑能够如此坚定地看好高铁发展,需要非凡的远见和勇气。 回顾世界高铁发展史,类似的质疑并非中国独有。 1964年日本新干线通车时同样遭遇“劳民伤财”的质疑,如今却已成为国家现代化的象征。 中国高铁用二十年时间走完了国际铁路五十年的发展历程,这是任何客观观察者都无法否认的成就。 某些公知对新自由主义市场理论的迷信使他们无法理解中国高铁“公益属性+市场化运营”的独特发展路径。 有调查显示,某985高校经济学专业的教材中,西方经济学内容占比高达82%,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仅占15%。 这种知识结构的不平衡导致了一些学者陷入“言必称希腊”的思维窠臼。 如今的中国高铁每年运送旅客数十亿人次,东西南北中的时空距离被重新定义。 曾经质疑者说的“拖垮财政”没有发生,相反,高铁带动了沿线城市GDP年均增速比非沿线城市快1.8个百分点。 那些唱衰者最终被时代抛在身后,华为胡厚崑的预言成真,而许小年、胡舒立等人的判断则被证明是严重误判。 历史已经证明,真正有远见的是那些看好中国发展潜力的人,而不是那些只会批判质疑的公知。

0 阅读:97
理大国迷雾

理大国迷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