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明首次承认已调整对华路线,将站队美国,会逐渐脱离中国 熟悉韩国外交策略的人都知道,“安全靠美国,经济靠中国”的“安美经中”路线,是韩国过去十几年在大国博弈中练就的“生存智慧”。就像一个家里同时有两个强势邻居,韩国一边靠着美国的军事保护伞防身,一边又忙着跟中国做买卖赚钱,日子过得虽然小心翼翼,但总算能左右逢源。 可现在李在明亲口说这条路走不通了,等于明着告诉所有人:以后只能跟美国大哥混了,中国那边的生意只能放一放了。 李在明在演讲里说得很直白:“在美国强力牵制中国之前,我们确实坚持这条路线。但现在美国明确了遏华方针,韩国别无选择。”这话听着像是在解释,实则满满都是无奈。 要知道就在几年前,韩国还在想方设法当中美之间的“桥梁”,外交部官员曾多次表态“加入芯片联盟绝非针对中国”。可现在连总统都公开承认要“在美国的基本政策框架内行动”,这前后态度的转变,明眼人都能看出背后的压力有多大。 更值得琢磨的是李在明特意提到的“供应链调整”。这话看似在说经济,实则在给美国递投名状。当下美国正在全球范围内拉帮结派搞对华封锁,尤其是在半导体领域卡脖子。 就在李在明演讲前一个月,美国商务部副部长还在韩美经济安全会议上点名要求韩国企业,把高带宽内存芯片优先供应给盟国,而不是中国。面对这种赤裸裸的施压,李在明的表态无异于给美国吃了颗定心丸——韩国这船,以后就跟着美国走了。 韩国走到今天这一步,与其说是主动选择,不如说是被现实逼到了墙角。过去这些年,韩国就像个走钢丝的演员,一边是军事上离不开美国的保护,一边是钱包里装满了对华贸易的收益。 这种“脚踩两条船”的日子虽然过得心惊胆战,但确实让韩国尝到了甜头——安全上有美国撑腰,经济上靠着中国这个全球最大市场,韩国的半导体、汽车等支柱产业都赚得盆满钵满。 可随着中美竞争越来越激烈,这条钢丝越来越细了。美国不乐意看到韩国跟中国走得太近,尤其是在半导体这种核心技术领域。要知道韩国的三星、SK海力士两家企业,占了全球芯片市场近五分之一的份额,而中国又是这些芯片最大的买家。 美国为了遏制中国科技发展,去年就开始逼着韩国加入所谓的“芯片四方联盟”,说白了就是要韩国少卖芯片给中国。这对韩国来说简直是剜肉,毕竟对华芯片出口占了韩国出口总额的一大块,真要是断了这笔生意,韩国经济非出大问题不可。 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美国步步紧逼的时候,中韩之间的产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以前中国主要从韩国进口高端电子产品,现在中国自己的企业起来了,在半导体、新能源汽车这些领域,中韩从合作伙伴慢慢变成了竞争对手。 韩国贸易协会的数据显示,中韩出口相似度指数从2018年的0.354涨到了2024年的0.617,这意味着两国卖的东西越来越像,在国际市场上抢饭碗的情况越来越多。 李在明敢在公开场合捅破窗户纸,心里肯定清楚这背后的代价,但他可能没算透这笔账到底有多亏。 最直接的痛处还是在经济上。中国连续十几年都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韩国的汽车、化妆品、电子产品在中国市场赚了多少真金白银,韩国企业心里最清楚。可随着韩国调整对华路线,这碗饭恐怕不好吃了。 更麻烦的是韩国想在安全上靠美国换安稳,结果可能适得其反。这几年韩美同盟越搞越近,朝鲜半岛的局势反而越来越紧张。 今年的“自由护盾”军演期间,韩国民众抗议不断,甚至发生了KF-16战斗机误炸的事故,可见这种过度依赖美国的安全政策,不仅没给韩国带来真正的安全感,反而把韩国推到了大国博弈的前沿阵地。 一旦中美在亚太地区的竞争升级,夹在中间的韩国很可能成为第一个被波及的对象,这种“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风险,比单纯的经济损失更可怕。 最让人唏嘘的是韩国战略自主权的丧失。曾几何时,韩国也想做个有主见的“中等强国”,在大国之间保持平衡,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可现在一句“别无选择”,等于彻底放弃了这种努力,心甘情愿地成了美国遏华战略的马前卒。 这种选择短期内可能会让美国满意,得到一些好处,但长期来看,却让韩国失去了在国际舞台上独立发声的能力。就像一个家里的孩子,明明已经长大成人,却还要事事听别人的安排,这种无奈和悲哀,恐怕只有韩国自己最清楚。 历史早就证明,大国博弈中没有永远的赢家,只有永远的利益。韩国今天为了依附美国而疏远中国,明天会不会因为美国的利益牺牲而被抛弃?这个问题,恐怕不是一句“别无选择”就能回答的。 对韩国来说,真正的悲哀不是“安美经中”路线走不通了,而是自己明明有选择的能力,却因为短视和怯懦,主动放弃了选择的权利。
韩国总统李在明,可真是结结实实给全世界演了一出“什么叫韩国政治”!没上台之前,这
【2评论】【2点赞】
天山雪莲
对韩国别抱太大的希望,它不敢不听美国的,我国也只能利用它来恶心一下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