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刚有大动作,中俄潜艇就并肩现身日本海,突破封锁意味明显 当中俄潜艇首次并肩出现在太平洋水域时,这场看似常规的联合巡逻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军事意义,成为两国战略协作向实战化迈进的重要标志。 俄罗斯基洛级潜艇与中国潜艇选择在日本海至东海航线进行长达2000海里的巡航,恰恰发生在美日加速军事整合的敏感时期,这绝非偶然。 从2010年代末的联合轰炸机巡逻(图1),到今年轰-6战机经停俄罗斯飞近阿拉斯加,再到如今潜艇部队的深度协同,中俄军事合作正在以惊人的速度突破传统框架。 这次联合行动最值得关注的是其作战体系的融合程度。柴电潜艇虽然续航力有限,但其低噪声特性非常适合在第一岛链周边海域执行隐蔽任务。 中俄选择从这个级别的装备开始协同,说明双方正在务实推进战术层面的互操作性建设——从通信联络、指挥协调到战术配合,都需要通过这类联合行动来验证和完善。值得注意的是,俄方公开透露了具体航行里程,这种刻意展示透明度的做法,本身就是在向外界传递战略信心。 从地理跨度来看,中俄防务合作正在形成东西呼应的战略布局。就在太平洋联合巡逻的同时,中国军队首次成建制部署到白俄罗斯,与俄方唯一欧洲盟友举行联合演习。 这种同时在大平洋和欧洲方向发力的态势表明,中俄正在通过战略协作来应对来自东西两线的压力。特别是在北约持续东扩的背景下,中俄通过加强军事合作,实际上是在构建一种跨区域的战略平衡机制。 技术层面值得深入解读的是潜艇兵力的运用方式。柴电潜艇的联合行动(图2)只是起点,未来很可能向核动力潜艇协同演进。 现代潜艇作战讲究的是体系配合,包括情报共享、目标分配和协同攻击等多个环节。中俄潜艇能够共同规划航线、协调行动节奏,说明双方已经建立了相当程度的信任机制和技战术标准对接。这种水下力量的协同能力,远比水面舰艇的联合编队更具战略威慑力。 日本和美国的反应值得玩味。日方对中俄舰艇通过关键水道保持高度警戒,而美军则加速推进在关岛和菲律宾的军事部署。这种互动本质上是一场精妙的战略博弈:中俄通过联合行动展示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而美日则通过强化军事存在来维持威慑平衡。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巡逻发生在日本政府发布新版《防卫白皮书》之后,其时机选择显然经过精心考量。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中俄军事合作正在经历质的变化。过去更多是象征意义的联合军演,现在则越来越注重实战能力的构建。 两国军队不仅在战术层面深化互操作,更在战略层面形成呼应:俄罗斯提供远东地区的基地(图3)支持和作战经验,中国则贡献日益现代化的装备体系和区域影响力。这种互补性合作使两国能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实现战略威慑效应的最大化。 展望未来,中俄防务合作很可能沿着三个维度深化发展:一是地理范围从亚太向印度洋、地中海等全球关键海域扩展;二是合作领域从海军向航空航天、网络空间等新兴领域延伸;三是合作层级从战术协同向战略规划对接提升。这种深度协作不仅将重塑地区安全格局,更将对美国主导的全球安全体系产生深远影响。
美日刚有大动作,中俄潜艇就并肩现身日本海,突破封锁意味明显 当中俄潜艇首次并肩出
世界大观园
2025-08-29 22:49:27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