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口19.2亿到败走越南,打败中国摩托的不是日本,而是人性的恶! 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越南的摩托车市场几乎被日本品牌所垄断。一辆 100cc 的日本本田摩托车,售价高达 2100 美元,这几乎相当于越南普通工人半年的工资。而中国摩托车企业敏锐地嗅到了商机,重庆力帆的同类型车,价格仅为 700 美元,还不到日本车的三分之一。如此巨大的价格优势,如同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越南市场的大门。力帆老板带着样品去河内参展时,展台前挤满了人,经销商们甚至拿着现金排队等待获取代理权。 到了 2002 年,中国摩托车在越南彻底火了。重庆地区对越南的出口额就达到了 3.2 亿美元,越南的街头巷尾,到处都是挂着 “LIFAN”“QINGQI” 标志的中国摩托车。越南农民都知道,中国摩托耐跑又省钱。然而,这辉煌的景象却如同泡沫一般,迅速破裂。 看到中国摩托车在越南市场如此火爆,国内众多摩托车厂纷纷涌入。一时间,越南市场上出现了将近 80 个中国摩托车品牌。这些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很快就打起了价格战。你卖 700 美元,我就卖 650 美元,你送头盔,我就送机油。最终,重庆力帆的单车利润被压到了只剩 30 块钱,几乎是赔本赚吆喝。 为了降低成本,厂家们开始在质量上做手脚。钢材越用越薄,车架轻轻一碰就变形,链条用劣质钢材,骑上三个月就生锈断裂。就连最关键的发动机,也被偷偷减少工序,散热性能差得离谱。在越南湿热的气候下,中国摩托车骑半年就开始掉漆,一年后发动机就出现异响,两年就得大修。有越南骑手吐槽说,新买的中国车,下雨骑两次就漏电,喇叭也不响了,刹车还时不时失灵。 更糟糕的是,企业之间还耍起了 “阴招”。为了抢夺经销商,有的厂家偷偷给对手的配件商塞钱,让他们发送劣质零件。力帆曾发现,发往河内的一批化油器密封胶不合格,装上就漏油,最后查出来是同行在背后搞鬼。轻骑销往岘港的螺栓,尺寸比标准小了 0.5 毫米,根本拧不紧,原来是本地代理商被竞争对手收买了。这些行为让经销商苦不堪言,中国摩托车的口碑也因此一落千丈。 越南政府见状,也采取了措施。2004 年,他们将进口摩托车关税从 30% 一下提高到了 100%,还提高了认证标准,要求每辆车都要提交十几项检测报告。本来就没有多少利润的中国中小厂家,这下彻底撑不住了,只能关门大吉。 而日本品牌则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本田在越南建立了完整的生产线,零件本地化率达到了 90%,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还保证了质量。他们的维修网点甚至铺设到了乡镇,消费者随时都能找到人维修。雅马哈虽然价格较高,但他们不断强调 “十年无大修”,还经常举办免费检测活动。越南消费者逐渐意识到,多花点钱买日本车,至少不用天天维修,更加省心。 到了 2006 年,日本品牌重新夺回了越南市场的主导权。本田一家就占据了 80% 的市场份额,而中国摩托车的市场份额则一路跌到了 2016 年的 1%。曾经满街的中国摩托车标志,被一个个拆下,换成了本田的白色标志。 不过,近年来,中国电动摩托车在越南市场又重新崛起。以雅迪为例,2019 年,雅迪在越南北江建立了工厂,针对越南的路况和气候条件,对行车系统进行了改进。他们加粗了减震弹簧,提高了电机的密封等级,还在越南开设了 300 多家门店,承诺 24 小时上门维修。2023 年,雅迪在越南的销量突破了 10 万辆,还投资 1 亿美元建设了第二家工厂,计划年产能达到 200 万辆。 当年,中国摩托车从出口 19.2 亿到败走麦城,并非是因为日本品牌有多么强大,而是我们自己被短期利益蒙蔽了双眼。为了抢占市场份额,我们搞价格战,为了降低成本,我们偷工减料,为了打败对手,我们甚至耍起了阴招。这些 “人性的恶”,比任何竞争对手都更具破坏力,它摧毁了中国摩托车在越南市场的信誉和口碑。而如今,中国电动摩托车能够重新站起来,靠的不是运气,而是吸取了教训,注重品质和诚信,用实际行动赢回了消费者的信任。
越南终于醒悟了!不再逼着东大转让高铁技术了,起初越南骄傲的很,觉得各国都会抢着来
【5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