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黄岩岛! 菲律宾轰鸣的轮船发动机在南海潺潺的浪花中,不断地靠近着我国的黄岩岛。 8月23日清晨,两艘挂有菲律宾国旗的公务船在三艘民用船只的掩护下,悍然驶入黄岩岛潟湖附近海域,声称“为渔民送去补给”。 这一举动立即引发中国海警的强力执法反应,现场海域局势瞬间紧张。这个距离菲律宾本土超过120海里的环礁,在过去数十年里不断成为地区摩擦的风暴眼。 而这一次,菲律宾的动作,不再是“误闯”或“民间行为”那么简单。中国海警随即出动多艘舰艇,依法依规对菲方船只进行拦截和规劝驱离。 根据中国海警发布的信息,本次行动完全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警法》及南海诸岛海域的主权管辖权,执法过程克制而有力,未造成人员伤亡。 但随着现场视频在社交平台流传,“擦枪走火”的风险,成了国际舆论的新焦点。越是反复挑战,越不能容忍含糊。黄岩岛不是谁想来就来的“人道走廊”,而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追溯历史,黄岩岛自古为中国固有领土,明清以来的航海图、方志记载清晰明确。 即便在1947年中华民国政府发布的《南海诸岛位置图》中,黄岩岛也作为“中沙群岛”的一部分被正式纳入中国版图。而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对该岛的主权宣示和管理始终未曾间断。 菲律宾对黄岩岛的所谓“主权声索”,既无法律依据,也缺乏历史支撑。菲律宾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在地图上将黄岩岛“纳入”其西部海区。 更荒谬的是,2016年所谓“南海仲裁案”,由菲律宾一手炮制、在美方支持下操控仲裁庭作出所谓“裁决”,其本质上是一次非法政治操弄。 中国政府已多次明确表示:不接受、不参与、不承认该裁决。国际法的权威,不容某些国家当菜单点菜、只取其利。在这一轮挑衅背后,菲律宾的意图并不难以识破。 一方面,马尼拉政局近来风雨飘摇。小马科斯政府面临通胀高企、经济增长乏力、民众对政府效能质疑加剧等多重压力。 根据菲律宾独立民调机构Pulse Asia今年7月的数据,小马科斯的满意度已跌至53%,为其上任以来最低水平。此时在南海“制造摩擦”,无疑是企图转移国内视线、营造“对外强硬”的虚假形象。 另一方面,更关键的推手藏在背后。就在本月初,美菲联合军演刚刚结束,美方不仅向菲律宾提供了新一轮军事援助,还进一步扩大了在其境内的军事基地使用权。 黄岩岛事件发生前,美国国务院便高调表态“坚决支持菲律宾在南海的主权主张”,美军P-8A侦察机亦频繁出现在黄岩岛附近空域。 菲律宾的船只或许是马尼拉驾驶,但地图却是在华盛顿桌上摊开的。但黄岩岛不是试验外部战略的棋盘。中国的主权,不容试探。 近年来,中国在南海的维权能力大幅提升。中国海警已形成常态化编队巡逻机制,万吨级海警船的频繁部署,使得任何非正当进入行为都被及时发现并依法处置。 同时,南部战区的海空联合作战能力持续增强,近期在南海的多轮实战演习,展现了解放军捍卫国家主权的坚定意志与实际能力。 外交层面,中国也未曾松懈。在“南海行为准则”谈判中,中国一直推动地区国家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端,维护南海和平稳定。 但“对话”的基础,是对主权的尊重;“协商”的前提,是不越红线的自律。值得注意的是,在黄岩岛事件发生后,东盟国家的反应呈现分化。 越南、马来西亚、文莱等国普遍保持沉默,既未公开支持菲律宾,也未对中国执法表示质疑。这并非偶然,而是对现实力量格局的认知。 相比之下,美国及其部分盟友则迅速炒作“地区局势紧张”,甚至渲染“中国威胁”,试图借机为自身军事介入制造舆论合法性。但事实终究胜于叙事。 黄岩岛距离菲律宾本土约220公里,而距中国海南岛仅900公里,却在中国自古以来的航海通道与渔业活动中心位置。更重要的是,南海不仅是渔场,更是全球三分之一海上贸易的咽喉要地。 谁控制南海,谁便握住了东亚经济动脉的一端。对中国而言,这不仅是主权问题,也是国家安全问题,更是战略生存空间的底线。 比起菲律宾的短期政治操弄,中国的南海策略是长期的、系统性的。从军事部署到法律制度,从外交协商到维权执法,构成了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主权维护体系。 黄岩岛的每一次回应,都是对整体战略的实践检验。菲律宾或许认为“背靠美国”就能无所顾忌。但历史早已证明,靠外援换安全,最终只能换来更深的不安。 2012年的黄岩岛对峙结果,便是菲律宾被迫撤离并失去对该岛的掌控。如今若重蹈覆辙,结局只会更为确定。黄岩岛事件再次敲响警钟:主权问题上没有妥协空间。 中国不会主动挑事,但绝不怕事。面对挑衅,回应必须迅捷、坚定、合法、有效。一个稳定的南海,离不开规则,也离不开底线。动手,不意味着战争,而是依法维权。黄岩岛,不容触碰。
菲律宾军方发言人:中国胆敢拖走“马德雷山”号,就会用致命武器攻击中国。 菲律
【244评论】【9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