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11月26日,长安封城已快8个月,守军弹尽粮绝,李虎臣问杨虎城:“没有

文史充点站 2025-08-29 11:25:53

1926年11月26日,长安封城已快8个月,守军弹尽粮绝,李虎臣问杨虎城:“没有弹药了,咋办?” 1926年的西安城,发生了一件让人难以置信的事,两个陕西汉子李虎臣和杨虎城,带着不到万人的队伍,硬是顶住了十万大军八个月的围攻,到最后弹尽粮绝,他们竟然拆城墙上的砖头当武器用。 这场仗的起因很简单,北洋军阀吴佩孚看上了陕西这块地盘,他派手下刘镇华带着七八万人马,打着“讨贼联军陕甘总司令”的旗号,要来夺取西安,刘镇华这帮人根本不是正规军,出发时就喊着“打到陕西去升官发财”,一路烧杀抢掠。 当时西安城里兵力少得可怜,李虎臣的部队加上其他零散武装,总共不到5000人,面对这种情况,李虎臣放了句狠话:“杨虎城来,我守。杨虎城不来,我走。” 杨虎城没让老兄弟失望,他在三原县接到消息后,立马召集军事会议,拍板决定死守西安,理由很实在,西安丢了,整个西北就完了,这里是革命的根据地。 杨虎城带着三个旅火速赶到西安,为了团结对敌,两人商量后取消了原来的番号,统一改叫陕军,李虎臣当总司令,杨虎城当副司令,还给全国发了通电,表态要“坚守长安,誓歼嵩匪”。 敌我力量差距实在太大,刘镇华有七到十万人,还有吴佩孚、阎锡山在后面源源不断地提供补给。而守城的陕军满打满算不到万人,武器弹药也严重不足。 但这两个陕西汉子硬是不服软,他们把指挥部设在城西北的广仁寺,就在前线,天天和士兵们吃住在一起,每次打仗都冲在前头,士兵们看到主将这样,斗志自然就上来了。 围城期间的战斗惨烈程度超出想象,刘镇华的人想挖地道炸城墙,被守军发现后挖壕沟给破坏了,有一次敌军偷到了守军的口令,准备夜袭,杨虎城及时察觉,连夜更改口令,亲自带队增援,打了一夜才把敌人赶走。 最激烈的是小雁塔的争夺战,这地方地势重要,双方为了它拉锯了五次,守军营长张明轩带着伤指挥,手拿两把枪,带着弟兄们冲锋,硬是苦战了四天四夜才把这个要地夺回来。 围城时间一长,城里的粮食成了大问题,守军只能按人头分配口粮,还要救济城里的老百姓,李虎臣为了给士兵们改善伙食,狠心杀了自己的爱马“黑老虎”,分给大家吃。 更困难的是武器弹药不够用,到后来守军只能用砖头、石块、弓箭、刺刀来对付敌人,想象一下,拿着砖头和拿着枪的敌人打仗,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 让人感动的是,中国共产党在这场战斗中给了很大帮助,西安地委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帮着筹集粮食武器,组织学生做宣传工作,魏野畴、张含辉这些共产党员还化妆溜出城去,到渭华、华县等地组织农民武装,从外面配合守城。 八个月的围困,西安城付出了惨重代价,病死、饿死、战死的军民有五万多人,差不多占当时城内人口的四分之一,后来为了纪念这些死难者,于右任和冯玉祥专门修建了革命公园,把死难者的尸骸安葬在那里。 这场守城战的意义远不止保住了西安,它牵制了十万北洋军阀的兵力,给南方的北伐军减轻了很大压力,同时也保住了西北这块革命根据地,让陕甘宁各省免受军阀祸害。 这场战斗堪称奇迹,不到万人的队伍,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硬是顶住了十倍于己的敌人八个月,这在中国军事史上都是罕见的。 李虎臣和杨虎城这两个人,性格不同但目标一致,李虎臣比较冲动,杨虎城相对稳重,但关键时刻两人都展现出了陕西人的血性,他们的配合也很默契,一个主外一个主内,分工明确。 最难得的是他们对部下的态度,李虎臣杀掉心爱的战马给士兵们吃肉,还亲自处决了违反军令的军官,说明他赏罚分明,杨虎城每次都亲自上阵,和士兵们同生共死,这样的将领谁不愿意跟着干。 城里的百姓宁可挨饿,也要支持守军抵抗,学生们自发组织起来做宣传工作,妇女们为伤兵包扎伤口,整个城市团结如一人,这才是守住西安的真正原因。 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军阀混战的时代,像“二虎守长安”这样的事件并不多见,大多数军阀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战,但李虎臣和杨虎城不同,他们是为了一个信念在战斗。 信源:《回家》 20151011 杨虎城 风雨扣窗(上). 央视网

0 阅读:28

猜你喜欢

文史充点站

文史充点站

感谢大家的关注